古代罗马的法学家发明了这样一条定则,即“奴隶不是人”,并把它载入《法学阶梯》之中。法学家盖乌斯和乌尔比安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奴隶即畜类,是“另一种家畜”。这主要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 保护私有制的本质特征 B. 缺乏“人人平等”的理念
C. 仅保护奴隶主阶层特权 D. 公法和私法都有较快发展
1958年10月,全国文化行政会议上提出“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目标。这一目标
A. 迅速地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 B. 促成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
C. 具有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 D. 表明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深远
1944年5月底到9月初,日本和国民党军队在长沙衡阳进行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是日本“一号作战”中交战时间最长、中国军队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最终日军战略目标达成。长衡会战及其结果主要表明,当时
A. 日军在华持续推行攻势战略 B. 国军仍然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 正面战场抗战遭到严重挫折 D. 国共两党相互配合有所削弱
读《河北定县、高阳织永平均每家织业收入在全收入中的地位(1932年)表》
从表中数据可推知
A. 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快 B. 农村家庭手工业呈现分散性
C. 集约化生产在农村中产生 D. 地方政府农村扶贫成效初显
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 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明太祖曾指出:“圣人之治天下,四海之内,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明太祖实录》)明成祖朱棣也认为:“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明太宗实录》)以下对史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之防”的记载有失公允
B. 明史籍中关于民族关系缓和的记载较为真实
C. 两部实录均意识到中原民族与夷族并无区别
D.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仍需其他史料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