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 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 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C. “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D. “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A. 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 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 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 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法国
A. 封建势力强大
B. 资本主义水平不高
C. 资产阶级妥协
D. 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巨大
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A. 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B. 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
C.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
D. “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成就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农政全书》
B.《四书章句集注》
C.《清明上河图》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A. 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 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C. 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 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