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分宰相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加强中集权的措施,排除;从明太祖开始就废除丞相制度,故CD项不符合题意。  
推荐试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孙中山被称为“国父”(中华民国之父),凯末尔被称为“土耳其人之父”。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凯末尔有“凯末尔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改革主义,世俗主义和共和主义。凯末尔是一位实践或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他的言论往往是根据实际经验,针对具体形式而作出的。

凯末尔主义“六个原则”中,字面上没有提“民权”“民生”,但“共和主义”指明“人民统治”而非专制独裁,“平民主义”主张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职责是为了人民谋福利,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原则一致。凯末尔改革中,把法制改革放在核心位置,用法律保障民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受教育和谋发展的权利。“世俗主义”主张废除一夫多妻的落后制度,消减宗教方面的禁锢,使社会生活世俗化。“国家主义”鼓励私营经济,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凯末尔主义中的“民权”“民生”问题,是制度变革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听起来入情入理,其实只是他个人的构想,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尚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北伐后,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理论上尊奉孙中山三民主义,实际上既未兴民权,也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早,但直到1925年去世时“革命还未成功”,留有遗憾。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三年多取得成功。

——摘编自王三义《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国父们?——从凯末尔与孙中山的“成”“败”谈起》

(1)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和凯末尔思想的共同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和凯末尔主义实践结果迥异的原因。今天评说这两位历史人物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