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论,内阁大学士却渐渐变形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四  (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权力的局限性,并分析由此造成的影响。

(4)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2点4分) (2)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2分) 影响: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学思想束缚,阻碍了社会发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可给4分。) (3)局限: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皇帝的私人办公厅);内阁受制于司礼监;内阁与六部职权不明确。(2点4分) 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容易形成宦官专权;朝廷内争权夺利,政局动荡。(2点4分) (4)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思想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交流、融合。(6分;任意三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联系所学知识,从西汉政治、思想等方面采取的巩固于大一统的措施来归纳回答即可。如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2)第一小问考查阅读、提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比图表中的数据不难发现: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科举进士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第二小问考查辩证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阐述。 (3)第一小问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回答: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皇帝变成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内阁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容易导致朝廷内争权夺利,政局动荡。 (4)“市民文化” 是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市民文化也发展起来。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 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清朝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因素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