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C.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D.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退却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1655年法国社会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B.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
C.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 D.工业革命后的社会主义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古希腊哲学家西摩尼德斯说:“德行,住在难以攀登的高峰…………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浙江卫视热播的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
A.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
C.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