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6分)

 

答案:
(1)变化:由甲午战前很少了解宪法到战后明确提出立宪。(3分) 原因:甲午战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2分)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很难发展;(2分)由于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而宪法约束君主权力,不易被人们接受,宪法较抽象也不易被人们理解。(2分) (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为中国实行民主宪政提供了政治理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孙中山等颁布《临时约法》,以立法形式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概括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晚清时期政治统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想僵化等角度去归结答案。第(2)中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小问内容从戊戌变法以及《临时约法》对反封建以及思想解放角度综合归纳,戊戌变法视角君主立宪的提出对民主宪政作用,辛亥革命从《临时约法》对民主共和作用角度作答。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民主宪政·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推荐试题


(25分)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材料二: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材料三: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

——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历史终结及其启示》

(1)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