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4分)
材料一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三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这一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认识人与万物(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看待材料二的观点?(8分 )
(3)概括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4)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什么?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动荡,人类应该怎么办?(4分)
答案:
(1)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或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生产力的发展(或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6分)
(2)不同:材料一强调人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主张,材料二则强调人的感知决定万物(自然)。(4分)
看待:在崇尚原始神灵与自然的古希腊,强调人的重要,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分)但过分强调人的感知,容易产生相对主义、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2分)(答出任意一个消极点都将得2分)
(3)人文主义。(2分)背影:一方面是中世纪的西欧处在基督教神权的反动统治之下;
(4)人的重要(或人的伟大);(2分)珍惜人类的今天,共谋和平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规律,人类不能改变这种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其规律来为人类社会服务,即是体现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所以此问的答案应该是荀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应从荀子生活的时代来分析,主要从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来分析,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原因入手来回答此问题。
(2)普罗塔戈拉是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反映的是他思想的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用人性对抗神性,否定神的意志,突显了人性的尊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的主观性,而荀子的观点是强调自然规律性的重要,主张人要遵循自然规律然后再征服自然。
(3)材料三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片断,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方面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思想核心应该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人文主义”的。由材料中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直接判断出正确的答案来。关于此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可以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来回答,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4)由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第四问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三则材料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都在歌颂人的伟大。本题的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结合当今的世界发现现状与史实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