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3)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答案:
(1)因素:民心。(2分)主张:仁政。(2分) (2)关键:薄敛节俭。(2分)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3)标准:百姓的忧乐。(2分)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2分)影响: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分) (4)理念:以民为主(或关注民生)。(2分)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等信息可归纳“民心”是关键因素;据所学知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主张。 (2)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依据材料“……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等信息可见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第二小问“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可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来答即可。 (3)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可依据“……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得出是“百姓忧乐”,为此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明清之际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4)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上述材料及问题的回答可知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是“以民为主”,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时代受到冷落到汉成为正统思想再到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以及明清的新发展,这一过程是儒家思想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结果。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