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首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之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直到艾萨克·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他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896年,严复翻译出英人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前两章,译名为《天演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为此书作序,《序》中说:“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其学以天择物竞二义综万汇(即“天地万物之本原”),考动植之蕃耗。言治者取焉,因物变递嬗(即“次第发展演变”),深研乎质力(即“物质发展的动力”)取散之几,推极乎古今万国盛衰兴坏之由,而大归以任天为治①。抑严之子译是书,不惟自传其文而已。盖谓赫胥黎氏以人持天②,以人治之曰新,卫其种族之说。其义富,其辞危,使读焉者怵焉知变,于国论殆有助乎?”

注:

①任天为治:消极地听凭自然的发展为治理之法。

②以人持天:积极地掌握自然发展规律而使之为人所用,进而与天争胜,以人胜天。

材料三 

下图为2005年国际物理年标识,该标识象征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还象征着爱因斯坦渊博的见解及洞察力。在19世纪末,科学实验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第58次会议鼓掌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

满分5 manfen5.com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三百年前”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认识的原因。(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直到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的理解(2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意义何在?(6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物理学理论在20世纪初有了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
(1)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神学束缚人们的思想。(2分) 牛顿力学体系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空间运动统一起来,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其建立标志着人类科学和理性时代的开始。(2分) (2)①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人为治”、“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等思想,说明变法改革、救亡图存的道理。(2分)②打击封建势力的因循守旧观念,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2分)③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分)(共计6分) (3)原因:①科技发展和科学理论进步②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③国际合作的推动④科学家的探索和创新精神(3分,每点1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原因: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可以推断出“三百年前”应该是指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出现之前,所以原因可以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和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两个角度考虑。“直到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的理解:实际是考查牛顿经典力学出现的意义,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吴汝纶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非常赞赏。他在这篇文章中,一方面肯定了《天演论》一书“以人治之日新卫其种族之说”,令广大读者“怵焉知变”,实现自强图存。另一方面,对严复的译文给予很高评价。所以其意义可以就此出发去分析即可。 (3)要求围绕由经典力学发展到相对论作答,联系材料三,可知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划时代的论文指的就是相对论;正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科学理论有了重大突破的前提下,相对论才诞生。另外材料三中还提到了“国际的合作”、“渊博的见解及洞察力”等信息也可以是原因。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提出的历史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
推荐试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5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实践效果等方面概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