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读懂水的柔情与刚劲;读童年,读懂纯真与清澈的珍贵:读母爱,读懂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

请将题目“读懂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5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
范文: 读懂人生 有人说,人生如同一杯茶。闻起来有着淡淡的茶香,品起来有着丝丝的苦涩,但回味起来,却有着一丝香甜弥漫在心间。 于是,在一个午后,我泡了一小杯茶,坐下来细细品尝。茶杯中微微泛黄的茶面上,几叶茶叶在悠闲地打转,那一滚滚的烟气向上升起时,夹杂着茶香随风消失在空气中,淡淡的幽香飘入我的鼻腔,端起茶杯细细尝了一口,时间仿佛凝固在这一刻,一切哀乐悲欢与阴晴圆缺都消失殆尽,留下来的是心如止水,宁静而致远。那一瞬,我读懂了人生。 人生,有点淡淡的酸。漫漫人生路,是否在某一瞬你会感觉心头有股淡淡的酸味。也许在你无奈的那一瞬,又或许在你不被理解的那一瞬。每当我凝视着父亲时,看着父亲额头上悄无声息冒出来的皱纹与那微微发白的鬓发,心头会浮起一股淡淡的酸,双眼也会酸酸的,眼眶微湿,才发觉那个心中无所不能的父亲在慢慢苍老。 人生,有点微微的甜。每当帮助了别人时,心中总会比吃了蜜还甜。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与家人一同出游时,欣赏这如诗如画般的风景和体会着温暖的亲情,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微微上扬,眼底充满笑意,心中也甜甜的。 人生,有点涩涩的苦。也许是在成绩不理想时,又或许实在失败之时,心中会有点涩涩的苦。有时会埋怨,有时会哭泣,有时也会独自一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中暗自伤神。“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但若没尝试过这些苦涩,又怎会珍惜和回味那些甜呢? 人生,有点刺刺的辣。是否在某一瞬,心中充满了愤怒;又是否在某一瞬,冲动的你做出过不可思议的举动。喜怒哀惧是人不可避免的,但在愤怒与冲动过后,你会沉思,你会更加心平气和。品味过那刺刺的辣后,才会将自己沉淀下来。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酸甜苦辣,缺一不可,否则便会枯燥无味。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品茶之味,悟茶之道。细细回味才能从苦涩中品出香甜,闻出醇香。 回过神来,我在淡淡的茶香中又端起茶杯,细细品尝。 【解析】 作文标题“读懂 ”。标题横线上所填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写人(父亲、母亲、老师、自己、冰心、鲁迅等),可以写物(镜子、蚂蚁、书包、粉笔、蜡烛等),可以写景(大海、冰川、青松、菊花、竹子等),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成功、失败、坦然、宽容、承诺、友善等)。写这篇文章拟题的角度易小,如:我读懂你的微笑、我读懂时间的流逝等,这样容易下笔。如果题目太大,则会感到无从下手。核心词是“读懂”,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注意写清“读”的过程和“懂”的内容,所懂不能留于肤浅,应有更深的感悟、体验、了解。文章创新可以从“读懂”的主语下功夫,这个陈述的主体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岳飞、陶渊明;小草、蜗牛……在文体上,最好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②司马迁曾经说过,他写《史记》的志向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是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具有厚重分量、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0字以内)

2.第②段面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    空:空中 B.野芳而幽香    发:开放

C.而乐亦无也    穷:穷尽 D.一小舟      挐:撑(船)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喜洋洋者矣  问姓氏 B.往          面山

C.上下白      余舟 D.山间四时也    先天下忧而忧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A.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B.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甲晨和晚上。

C.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D.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短文都围绕美景而写。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丙文描绘雪后西湖的冬景。

B.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甲文的渔歌互答,乙文的朝往暮归,丙文的独往看雪,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甲文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乙文表现乐意无穷的欢愉,丙文则有独自赏雪的欣喜。

D.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文用“浮”“跃”,写出月下湖面的动态;乙文用“开”“暝”,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丙文用“一痕”“一点”“一芥”,勾勒出湖上景物的状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