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对《关雎》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自于《诗经·周南》,风格上热烈而奔放。

B.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这首诗歌第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D. 诗中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关雎》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B项理解不正确,统领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推荐试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微波炉,还是“危”波炉?

生活中,微波炉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习惯用它热牛奶、蒸米饭,甚至是烤鸡翅。然而,各种有关微波炉的谣言也在这时开始四处流传,很多人“谈炉色变”,微波炉真有那么可怕吗?

微波烹任破坏食物营养

大多数食材是通过“加热”才能成为我们的食物,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在高温环境下食材蕴含的营养都会有所流失。科学研究证明,由于微波炉提供的热源加热快、效率高,在加热到同样温度的情况下,使用的时间会短于煮熟食物。所以,微波炉加热对食物营养的破坏有时还会少于传统烹饪方法。

然而,这并不是说微波烹饪十全十美,它不太适合用于水分少且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微波加热之后,鱼类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保存率就低于蒸煮方法,特别是Omega-3脂肪酸会有下降。国内其他相关研究也证实,微波加热肉类同样会引起不饱和脂肪酸的降低。但是,微波加热并不是破坏Omega-3脂肪酸最严重的烹调方法,油炸和油煎方法损失更大。

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

研究表明,在200℃以上的烹调温度下,蛋白质类易产生杂环胺类致癌,脂肪会产生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如果到了300C,就会产生更多的有害物质,因此,控制烹调中产生致癌物的关键就是降低烹调温度,微波烹调时由于主要以水分子作为导热介质,在含有大量水分的情况下,加热温度不会超过100℃,更不会达到180℃以上。刚刚说了,低于200℃时是不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的。所以,只要不是过度加热,中心温度恰当,反而可能减少致癌物产生的机会,

唯一的例外,就是蒸大米饭时产生丙烯酰胺的数量。有研究发现,使用微波炉蒸大米饭,其丙烯酰胺产生量是普通饭锅的数倍。尽管这个数量远低于煎炸食品中的量,但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大米淀粉粒受热糊化时,受淀粉粒外包裹物和米粒本身的限制,其热量不能及时传出,从而使局部温度升高,出现“过热”现象。这么看来,用微波炉加热冷饭、冷粥是可以的,想要蒸熟米饭还是换种方式吧。

微波炉是如何工作的

由微波的磁控管将电能转化为微波能,微波能穿透食物达5厘米深,使食物中的水分子随之运动。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产生热能,从而加热食物。

微波炉加热食物受热不均,食用之后易生病

在加热和解冻食物的时候,由于食物形状不规则,容易出现加热不均匀的情况。但这并不能怪罪微波炉。因为就算把一只整鸡放在普通煮锅或蒸锅里,也不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加热均匀。我们都如道,用普通锅加热食物时,应当把食物切成小块才能受热均匀;而用微波炉加热的时候,需要把食物铺成一个扁平的平面,这样是最有利于均匀加热的。

国外广泛使用微波炉

微波炉是各国都广泛使用的加热器具,无论在学校食堂、餐馆酒店还是家庭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只要采用正当的操作方式,微波炉仍是全世界人民所钟爱的烹饪利器。还不信的话,只要出国的时候去当地居民家里和学校餐厅看看就知道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阅读文章内容,说说微波炉在烹任食物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微波烹调时由于主要以水分子作为导热介质,在含有大量水分的情况下,加热温度不会超过100℃,更不会达到180℃以上

5.读了本文以后,你想对使用微波炉的人说什么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小题。

只是一个普通人

(1)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2)一对年轻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有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圣经》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3)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着没有组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4)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地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地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5)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6)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雷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7)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8)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如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你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位,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9)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10)但当年轻人督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11)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着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12)“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13)“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个人说。

(14)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1.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阅读选文后,在下面的横线补全故事情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妇人乘车,众人反感、漠祝,商人解囊相助。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猜测、赞叹

3.选文第①段画“      ”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9段画“     ”的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

6.文章人物众多, 请任选一个,谈谈你对他(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