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______

(3)知困,然后能自强______

(4)故曰:教学相______

(5)非问无以广______

(6)理明矣,而不达于事______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学 必 好 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学半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

 

答案:
1.(1)美味的(2)好处(3)勉励自己(4)促进(5)增加(6)有时 2.(1)教/然后知困 (2)君子学/必好问 3.(1)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教与学学与问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解析】甲文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乙文选自:《孟涂文集》 作者:刘开 年代:清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自强:勉励自己。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①句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句意: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学:教人。好:喜欢。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交友之道

张保振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___________  。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①,“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阅读全文,指出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3.指出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

(1)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无论之一”,是“平居可与公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侧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

(2)如战国中其有一对同习兵法、一时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之庞涓嫉恨在心,以致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苈;实则借刀杀人,对孙斌施以并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是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