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何由彻”与前面的“________”照应,表现了________

2.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本文四个段落的意思。(每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第①段: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

3.“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
1.安史之乱未断绝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 2.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屋漏无干遥想广厦 3.“丧乱”指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战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 4.示例:①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②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③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④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丧乱”指的是“安史之乱”。“何由彻”的意思是“怎能挨到天亮”,与上文中对雨的描写“未断绝”照应。“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注意题目中对字数的要求。第①段描写的场景是“一个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望着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卷了起来,吹过江去”,可概括为“秋风卷茅”;第②段写的内容是:“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着跑了。据此可以概括为“群童抱茅”;第③段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可以概括为“屋漏无干”;第④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可以概括为“遥想广厦”。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背景的理解。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4.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意思是“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表现出诗人的年迈;“布衾多年冷似铁”的意思是“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这表现出作者生活的贫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