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丈

 

答案:
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大庇(bì) 俄顷(qǐng) 布衾(qīn) 称敕(chì) 叱牛(chì) 一丈绫(líng)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号”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二声;“顷”正确的读音是qǐng,不要误读作一声。  
推荐试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①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③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背:远离。②岁比不登:连年收成不好。比,连续,常常。③瀹: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歌:负者歌于途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 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C. 绝: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甲)文中作者描写滁人出游的场面是要表现什么?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4.(甲)(乙)两文虽然都写到了“游乐”,但两篇文章所体现的情趣是不同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②“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③那么,“静心功夫”怎样才能得来呢?

④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⑤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⑥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⑦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作者:宋威。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⑥段画线处补写一句话,并说明补写的理由。

 


换面

母亲连着喊了几声连生,没听到应答,就走出门来,大着声朝着对面竹林里喊。【A】脆嫩的回声就像小鸟般扑楞着飞过来。接着,钻出一个泥猴似的少年来。

连生手里握着一只蝉,蝉鸣悠扬,随连生一路叫过来。母亲将一个装了麦子的提箩交给连生,去换面吧,二婶家也要换呢,你一起带去换了。连生一把提起那两个装了麦子的提箩,高兴地出门去了。

夏日的午后日头正毒。连生两只手提着两个提箩,只好把蝉埋在麦子里。蝉很狡猾,不时地从麦子里探出头来,一点一点地往上爬。途中有一段田埂路,很窄,连生走得很谨慎,蝉趁机爬到了麦子上。连生有些急了,但又不敢放下提箩,哈利大步往前走。蝉得到机会,“吱”的一声飞到对面田边的一棵大柳树上去了。连生想再去捉蝉,又怕耽误了换面,看了一阵,不会舍地转身走了。

面房很快到了。牵面的是一个跛腿老头,人称二先生。二先生人品好,老少无欺,从不短人斤两。又牵得一手好面,细如丝,白如霜,又劲道,又瓷实,很好吃。人们说,吃了二先生牵的面,寡淡的日子也平添了几分滋味。

连生一进门,慈眉善目的二先生就过来招呼说,将一个大蒲扇递给连生。然后有条不紊地称麦倒麦,称面装面。很快忙完两份面。

连生心里惦记着那只飞走的蝉,提着两提箩面,连跑带跳地往回赶,感觉比来时还轻快,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那棵大柳树下。树上有好几只蝉在叫。听到蝉声,连生走不动了,放下提箩朝树上看。

刚才那只飞走的蝉也正在使劲叫呢,那叫声格外悠长,格外响亮。连生的心跳加快了,猫了腰就往树上爬,悄悄地爬向那只蝉,突然手一扑,捉住了,满心欢喜!他是不会让蝉再次逃走的。于是,用一根细麻绳,一头系住蝉,一头系在提箩上,蝉只能围着提箩打转转了。

连生高兴地站起身,看了一眼两个提箩,心不由一紧:面,好像少了。他记得,从牵面房出来时,两只提箩都是满满的,这下都变得浅浅的,特别是二婶家那个暗花提箩,好像浅得更厉害!

莫不是有人趁我上树捉蝉的时候,偷面了?连生看了看四周,连个人影都没有。只有一轮白花花的太阳,毒毒地炙烤着大地。他有些急了,自家的面少了还好说,二婶家的面不能少!二婶像母亲一样爱自己,可不能对不起二婶啊。连生看看自家的提箩,又看看二婶家的提箩,弯腰从自家提箩里拿出一挂面来,放进二婶家的提箩里。二婶家提箩里的面,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而自家的面浅了。

那是一大碗面呢!连生记得,有天晚上,母亲煮了面,他觉得很好吃,就多吃了一碗。他吃完面,却发现母亲的碗里没面了,最后,母亲只喝了面汤。为此,他责怪了自己好多天。这下,又无端少了一碗面,到时肯定又会少了母亲的。

那不行!连生弯下腰,把刚放进二婶家提箩里的那挂面,拿出来,又重新放进自家的提箩里。可目光触到二婶家的提箩时,他一下子懵了:二婶家提箩里的面,少得他不敢看了。【B】他连忙扭过脖子,又斜眼瞄了一下那个暗花提箩,像做了贼一般。

连生把那挂面又放进了二婶家的提箩里。可看了自家的提箩,他又心痛了。他想将那挂面重新拿回来,可手伸了几次,还是缩了回来。

此时,那只蝉因麻绳的拉拽,不停地鸣叫着,连生听得有些心烦,解开麻绳,放了那只蝉。

母亲回来了,见他像个蔫茄子,惊讶地问,不舒服?连生不答,母亲很疑惑。这时,二婶提着那箩面过来了,手里还捏着一杆小秤。二婶说,嫂子,二先生的面称错了。母亲一惊,称错了?不会吧,二先生的秤向来很准。二婶笑了笑,说,这次不准了。

母亲看了一眼连生,又转头看向二婶,问,少了多少?二婶说,不是少了,是多了,多半斤多呢,我回家提起那箩面时,觉得沉沉的,一称,还真是重了。母亲接过秤,也称了自家那箩面。一称,母亲的脸就阴了,说,少了,少了半斤多呢。怎么会这样?母亲和二婶一齐把目光转向连生。连生满脸晴朗瞪大两眼,看着两提箩面。儿子情绪好转,母亲的心情也好了,毕竟跟儿子比起来,少半斤面太小菜了。

不过,母亲还是想问个清楚明白,连生就把路上的事说了。听完,母亲和二婶都大笑起来。连生更疑惑了,问,提箩里的面怎么看着比原来浅了呢?母亲说,我的傻儿子,你提着撞来撞去的,原来的空隙撞没了,看着就浅了。

连生一下子跳起来朝门外飞去,眨眼功夫就消失在那片竹林里。二婶在后面喊,连生,晚上到我家吃面呀。

没听到回声,只听到竹林那边,传来一片悠扬的蝉鸣。            

(作者;夏艳平,有删改)

1.围绕“换面”这件事,连生主要做了哪些事?请将相关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在横线上。(1)在去换面的路上,连生怕耽误换面,任由捉到的蝉飞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晓面没少的原因,连生飞进竹林。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画直线部分对“二先生”的介绍有什么作用。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

A.脆嫩的回声就像小鸟般扑楞着飞过来。(从修辞的角度)

B.他连忙扭过脖子,又斜眼瞄了一下那个暗花提箩,像做了贼一般。(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4.文章的主要事件是“换面”,“蝉”却贯穿始终。结合具体内容,简析“蝉”在展开情节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