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___________代和___________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悄怆幽邃
(2)怀民亦未寝
3.《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4.《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5.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
答案:
1.唐宋
2.(1)忧伤的样子 (2)“躺着休息”或“睡觉”
3.围绕“水清”回答即可。
4.围绕“月光如水清澈透明,竹柏影如藻、荇交错纵横”回答即可。
5.柳宗元的心情围绕“乐与忧”回答即可;苏轼的心情围绕“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回答即可。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综上,本题答案为“唐”“宋”。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②句意为:张怀民也没有睡。寝:睡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理解文言文内容,并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文言文第二段写潭中鱼的形神姿态。“皆若空游无所依”意为“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写出了阳光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的景象。这两句都侧面突出了潭水清冽透明的特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的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即可得出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意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围绕这句话,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答案。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理解与情感有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应结合两篇文章分别理解柳宗元和苏轼的不同心情。从《小石潭记》中可看出,柳宗元在被贬时期既乐也忧: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以此可看出作者心中的“乐”;文中描写到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以此可看出作者心中的“忧”。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可看出,苏轼在被贬时期既悠闲又悲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的不屑;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因此作答时,只要围绕“乐与忧”及“悠闲与悲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