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諠 ]xāun,遗忘。(4)[戒]警告。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
(3)自是之后 (_________________)
(4)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_____)
2.用“/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停顿。(每句限一处)
(1)学 而 不 思 则 罔 (2)其 母 引 刀 裂 其 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答案:
1.同“悦”,愉快疑惑这生气,恼怒
2.(1)学 而 不 思/ 则 罔 (2)其 母 / 引 刀 裂 其 织
3.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或就可以做老师了)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又继续背书。
4.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
【解析】甲文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 年代:春秋
甲文选自:《韩诗外传》 作者:韩婴 年代:西汉
甲文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文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说:同“悦”,愉快。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故:学过的知识。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