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人泪属于水。
②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披蓑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直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③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承载水的歌喉。
1.第①段中的“仁者”指的是( )
A. 老人 B. 山 C. 水 D. 雪
2.下列诗句与第②③所描绘情景相吻合的一项是( )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3.下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新典雅,富有韵味。
B. 山的特征是襁褓人类,水的特征是使人类有幻灭感。
C. 在山与水的对话中,水最终胜出,山只能以静默相对。
D. “不丝之竿”把仁和智、生和死统一于钓叟的淡定、从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