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司马③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①泓:泓水。②济:渡过。③司马:统率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④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公将鼓之(___________) ②遂逐齐师(___________)
③宋人既成列(___________) ④宋师败绩(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加点的“之”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公与之乘 B. 请击之 C. 登轼而望之 D. 小大之狱
4.翻译。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5.请根据短文内容简析 “我军”取胜和“宋师败绩”的原因。
答案:
1.①击鼓②已经③于是④军队溃败
2.B
3.D
4.(1)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印迹,又登上车前的轼木,认真眺望敌情。
(2)敌方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5.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中,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甲文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乙文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甲文译文: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文译文: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败绩:军队溃败。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B项正确,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道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是“的”。其他各项都是代词。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辙:车轮碾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