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______     遂:______      盖:______   但:______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答案:
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解析】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宋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是:念:想,考虑。遂:于是,就。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线索和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文章赏月的起因是月色美,经过是和张怀民一起欣赏月色,结果是发表除了自己和朋友外没人欣赏月色的感慨。月色贯穿全文,是线索.寻找描写月色的句子要通晓文意,找出直接写月景的句子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记事: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写景:月下庭中景物。抒情: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所表达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晓文意,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结合苏轼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理解。
推荐试题




圆明园祭

冯峥

⑴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⑵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⑶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⑷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⑸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⑹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⑺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⑻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⑼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⑽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第⑵⑶两段的描写,轻松中蕴含着__,沉静中透露出______,作用是_____

2.第⑷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3.第⑹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_____,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_______的心情。

4.第⑺段中的“悲哀”的词性已由_____词活用为_____词。

5.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6.从全文看,第⒁节中的“他们”是指

7.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