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_____。诗人杜牧和 ___________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6.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解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所以这是一首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本题考查对诗歌含义的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3.本题考查对诗歌含义的理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本题考查对诗歌含义的理解。要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句原深层含义。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因为“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吴的覆灭。如果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便诗味全无。这两句诗富有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的匠心。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所以不能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历史史实。“东风”指火烧赤壁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推荐试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6.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7.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