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三)记叙文阅读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②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③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④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

⑤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

⑦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⑨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⑩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⑪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父母的举动

“我”的心理

每个夜晚下班回家

(1)

觉得好笑

母亲生病后

父亲一人为“我”开门

(2)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

(3)

不懂感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父亲坐等为“我”开门

(4)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结合具体语境,试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父亲此时总是呵呵地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父亲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地看着儿子来时的路……”此句描写父母翘首以盼、望眼欲穿,主要是还原生活的真实,让读者读起来更为真实。

B. 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更具真实性,使读者更能具体体会作者的心情。

C. “回家的敲门声”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D. “听着母亲的嗔怪,我却也觉得好笑”,“我”被父母间这种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感染了。

4.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原文,说说作者父母为何总是守候着为作者开门。你对“父母的守候”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想你了听听电台里的老歌,和街坊老友随意打发些寂寞。餐桌旁打量着你的旧相册,这一刻你长大了。前半生的力气,无悔地付出过,给你的不是最好的,却是我的所有。孩子别忘了我,如果还爱我。你还能陪我,几次日出日落。孩子别忘了我,不要停止想念我,没你的关心我会难过。再习惯习惯我就老了,再寂寞寂寞我就走不动了。你还是不是我明天的寄托?或许我成了你的困惑?后半生的路,没你陪是漫长的,让我留在你的身边,哪怕不能做些什么。孩子别忘了我,如果还爱我。你还能陪我,几次日出日落。孩子别忘了我,不要停止想念我,没你的关心我会难过。这些年对你的爱,我总觉得不够,只要你过得好,比什么都值得。孩子别忘了我,爸爸和妈妈想你了。

——《孩子别忘了我》

 

答案:
1.(1)父母争着为我开门 (2)不以为意(3)父母在街口翘首以盼 (4)感动愧疚 2.(1)“憨笑”描写了父亲面对母亲嗔怪时默认的态度,写出了父亲的不善言辞和对儿子质朴真挚的爱。(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街口等“我”回家的父母比喻成雕塑,描写出了父母等待的执着,和这种执着等待背后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爱。 3.AD 4.示例一:作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能结合选文主旨来谈,言之成理,表述流畅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所填之空,一个是情节,一个的心理。要通过对内容的梳理,再根据心理活动的提示,概括人物行为,也就是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父母争着为我开门”的情节使我“觉得好笑”。 2.试题分析:欣赏文句。(1)分析一句话的含意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在分析“憨笑”一词时,要分析出人物的态度和人物的情感。(2)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答作用时要答出形象地刻画出父母等待的状态和深沉的情感。 3.试题分析:A项“主要是还原生活的真实,让读者读起来更为真实”理解错误。描写父母翘首以盼、望眼欲穿,更重要的是表现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D“‘我’被父母间这种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感染了”错。当时并没有被感染。只是现在想起来,觉得愧对父母的爱。可从“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一句来分析。 4.试题分析:解答此类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文章和所给材料的主旨;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要做出辩证的分析,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想象要大胆,突破常规,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要抓住两点谈感想。一个是被父母爱,一个的爱父母。
推荐试题

(三)议论文阅读

知人与自知

①“知人”是什么,“自知”是什么?知人就是知晓他人,了解他人的为人秉性、作风习惯;而自知就是认知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那么,为人处事要知人还是要自知呢?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知人者,明其道,能洞敌先机,知人善用;反之,不知人者,只能英雄末路,参败沙场。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无能却知人善用,他用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用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遗养,不决粮道”,他用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最后成为了汉高祖;反观项羽,自己勇猛善战却不知人,他辱韩信,错失良将,又先后气走陈平、范增,最后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刘邦知人,所以他胜利了,而项羽不知人,只能惨败收场;试想,如果项羽能知人善用,那么楚汉历史是否也将改写呢?由此可见,为人处事当知人。

③自知者,知其性,能闲贫乐道,独善其身;反之,不知人者,只能功败垂成,身死道消。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自知性格如此,不能再乱世中做官,于是退隐山林,潇洒一生。而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因为他的不自知,高看了自己,断送了四十余万将士的生命和赵国的前途。倘使陶渊明不自知,想着在乱世中谋得生前身后名,他能闲贫乐道,自在逍遥吗?正是因为他的自知,他才能摒弃杂念,成为一名震古烁今的田园诗人。反观赵括,如果他能自知,那么赵国也不会大伤元气以至于后为秦所灭。由此可见,为人处事当自知。

④为人处事既要知人,也要自知。那么,如何能让我们学会知人和自知呢?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色、察其行、知其性。做到这四点,那别人的性格本质都会一览无遗。至于自知,先圣孔子告诉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看到不好的行为,要时常反省自己,如果长此以往,那么我们一定可以自知。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知人和自知又有何难呢?

⑤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室不闻其臭,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我们一定要学会知人,不交损友;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吕氏春秋有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所以我们要自知,不断完善自己。学会知人与自知,让智慧浸润我们的心灵。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知人与自知。

B. 为人处事既要知人也要自知。

C. 为人处事当自知。

D. 学会知人与自知,让智慧浸润我们的心灵。

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论据中用刘邦和项羽对待用人的不同态度来论证为人处事当知人的重要性。

B.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可作为引用论证来论证为人处事当知人这一分论点。

C.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可作为引用论证来论证为人处事当自知这一分论点。

D. “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句名言可以作为道理论据运用到第①自然段中。

3.第⑤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②③④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二)说明文阅读

建筑与汉字

①作为同源的文化现象,中国建筑与汉字紧密相联,体现了共同的文化心理。

②首先,它们都注重对称法则。汉字中有许多字是对称的,如“中”“申”等, 其中的竖笔便是对称轴。中国传统建筑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也常以对称为格局, 故宫是对称的, 中华世纪坛也是对称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静态的均衡,在心理上偏于严谨, 因而具有庄严肃穆之感。很多建筑组合的对称形态还与汉字有直接关联,借助汉字表达人生愿望。

③其次,它们都讲究宾主法则。汉字书法讲究一字之内,笔画分主次。以横画为主笔,扁横铺展,质朴古雅;以竖画为主笔,纵势挺拔,俊秀伟岸;以撇、捺做主笔,则体势开张,有险峻之象。其余笔画与之相配,在变化中追求一种动态的均衡,呈现生动活泼之态。建筑上的宾主法则要求主、副建筑相互呼应,既能突显主建筑物,又可展现设计者追求的精神意蕴。

④第三,它们都注意疏密之法。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笔画未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它的造型之中,黑白相互穿插,形成特有的空间美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即利用各个建筑应高低错落,并可借助廊、桥、亭等元素,让建筑物之间有对话、有分合,从而构造出 “通、透、空”的意境。这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居住的实用之外,又承载了提升生活品位的文化内涵。

⑤中国建筑与汉字的这些相通不是偶然的, 它与中华民族强调的和谐与秩序的文化理念相呼应,正如《论语》中所说:“乐者天地之和, 礼者天地之序。”汉字与建筑中所追求的境界其实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的向往。

⑥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世界趋于一体化,各国的传统文化将很容易受到其它文化的覆盖。那么,要使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得以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理念灌输到现代设计思维之中,建筑设计作品才能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中国汉字以横画为主笔,扁横铺展,俊秀伟导以竖画为主笔,纵势挺拔,质朴古雅。

B. 未来,世界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趋于一体化,各国的传统文化将很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覆盖。

C. 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是一种静态的均衡,因此在心理上偏于严谨,具有庄严肃穆之感。

D. 汉字与建筑中所追求的境界其实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建筑与汉字的异同,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根源。

B. 第③自然段采用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汉字与中国传统建筑都讲究宾主法则。

C. 第②段“中国传统建筑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也常以对称为格局”一句中的“常”字不能删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D. 本文介绍建筑与汉字的关系时先介绍二者紧密相联的原因,再介绍它们的共通点,最后介绍了传统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3.请你根据上文相关信息,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大厦是新加坡的地标性建筑,其正立面呈现出汉字“贝”的形态。而在中国较早的历史时期,贝壳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当作流通货币使用。这座大厦的设计思路生动地诠释了汉字与中国传统建筑共通的精神内涵

【材料二】首都机场T3航站楼建筑群的主体部分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其外形如同一条在彩色云霞之中腾飞的巨龙。更巧妙的是,设计师在“龙口”前方设计了形似碧珠的建筑“GTC”一交通中心,旅客们在此汇集,实现了交通集散的功能。

运用文中知识,解释上面两则材料中的建筑群分别运用了哪种法则,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王商传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由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以肃敬敦厚/诚吾众诈自

C. 京师民无相惊/不错意也

D. 而凤大惭,自失言/未尝不叹息痛于桓、灵也

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令吏民上长安城避水

A. 有先生也    B. 杀之应陈涉

C. 塞忠谏之路也    D. 然操遂能克绍,弱为强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2)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4.请结合原文说说文段中王商的哪些形象特点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你又是如何评价文中王凤这一人物?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五猖会》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滴尽致的嘲弄和鞭挞。而《琐记》则记录了作者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B.《骆驼祥子子)中主人公祥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他在第一辆车被抢后,辛苦积攒准备再次买车的钱又被孙侦探骗取,而后还受骗娶了泼辣的虎妞为妻。

C.在《名人传》中,罗曼·罗兰先是对传主的生平作详细的考述,接着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最后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D.主人公保尔在阿维尔巴赫教授的影响下走向革命道路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经典情节。同时保尔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还得到了谢廖沙、克里姆卡,冬妮娅等好朋友的帮助。

(2)忽听半天空里一声霹雳,只见一个脱光膀子的黑大汉,挥动两把板斧,从房上跳下来,手起斧落,两个刽子手已被砍翻,又向蔡九杀去。众士兵纷纷拦截,早有十多人葬身斧下,蔡九只好拨转马头逃命要紧。黑大汉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兵丁、百姓,见人就砍。晃益猛然想起,戴宗曾说过有个A,最佩服宋江,便喊:“那位好汉是不是A?”A正杀得高兴,也不理晁盖,两把斧子乱砍过去。几个好汉冲进刑场,割断宋江、戴宗身上的绑绳,背起二晁益不识道路,便命令跟着A杀出城去。众好汉跟着A来到江边,A仍逢人就杀。晁盖仔细一看,前面是一条大江,不见一艘渡船,不由连声叫苦。A却说:“不要慌,且到这里来。”

《水浒传》作者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环环相扣,头绪众多却又线索分明。以上选文A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选段中他侠肝义胆、勇敢无畏,但同时也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