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______

(2)是以谓之“文”也______

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 “文”

(2)

3.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5.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什么因此 2.(1)是以/谓之“文”也(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4.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解析】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子路,我教导你的道理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孔子说:“不到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不到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去教他了。”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1.试题分析: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如“是以”:因此。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何以”是个宾语前置句,所以“何”的“什么”之意。 2.试题分析: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1)是以/谓之“文”也。(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试题分析: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是”“愤”“悱”等字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试题分析:考查提取三个方面要点的能力。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区别,如“虚心”是态度,“举一反三”的方法。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等等都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5.试题分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孔子解释子贡提出的问题。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从而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是伟大的教育家,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记教导自己的学生。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