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藤野先生》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

 

答案:
1.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2.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3.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4.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评价: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要素进行回答。通读语段,可以找出文中的要素:人物:“我”;时间:看影片的时候;事件:“我”看影片的感受。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可知文段主要写: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开端、过程、结局),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主要人物、事件,根据事件来分析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句子承接上文而来,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及格了,所以“我”受到无端的怀疑。这个句子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3.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解答此题结合代词所在的前后句子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前一个他们,指的是嘲笑“我”的那些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爱国青年”;后一个他们指的是国内那些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这里“酒醉似的喝彩”,指的是国内的那些看客,没有明白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与欺负,他们的思想麻木,没有反抗的意识,表达作者对围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极端失望、愤慨,痛感他们精神麻木、思想愚昧。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主要事件进行分析,有的文章还需要结合背景资料。再根据分析写出自己的评价。语段的结尾是“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分析这个句子,“那时那地”指的在仙台医学院看影片的时候;“我的意见”则是作者救国的思想;“变化”是指作者认为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身体,无法拯救人的思想和灵魂,要想改变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靠医学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写文章,才能做到这一点。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推荐试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       )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C.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 相与步/于中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七百里中 (在)      非亭午夜分 (如果)

B. 无与为乐者(想念)         王命急宣(有时)

C. 乘奔御风(即使)         多趣味(很)

D. 略无处(“缺”,空隙)     引凄异(连接)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第2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文章语言精炼,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C. 第三自然段写春冬之时的三峡,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素”“清”“怪”等字形象地描绘出三峡秀丽有趣的特点。

D.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在不同季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