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清荣峻茂(茂盛) B. 属引凄异(连接)
C. 虽乘奔御风(奔跑) D. 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 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C. 春冬之时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D. 虽乘奔御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B. 本文带有骈文特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C. 作者以凝练俭省的文字描绘景物,常只用寥寥数个字,即可将景物特征鲜明表现出来。
D. 课文第2、3、4段抓住季节特点,先后写出秋天、春冬、夏天各个不同季节中三峡的自然景象。
答案:
1.C
2.D
3.D
【解析】选自《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年代:北魏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是动词用如名词,指飞奔的马。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识记。A项中“自”分别为“从”和“如果”;B项中的“以”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和“以后”;C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的”和“代词,代元方”;D项中的“虽”都是“即使”的意思。故选D
点睛: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要在自己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可筛选一些较易判定的,缩小范围,也就是“排除法”,这样,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写三峡景色的季节顺序是:夏——春冬——秋。故答案为D。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