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他们: B. 他们:
3.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
5.联系两则材料看,(乙)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为什么“那一回”之后,作者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回答。
答案:
1.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
2.AB
3.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4.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5.“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幻灯片的经历。在那次的事件里,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使作者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主要人物、事件,根据事件来分析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句子承接上文而来,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及格了,所以“我”受到无端的怀疑。这个句子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2.本题的考点是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结合文意看影片和怀疑我及格是作弊,可以明确第一个是日本青年学生.第二个结合上文“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可以明确是麻木的中国人。
3.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那时那地”代指上文的在日本仙台学医看了电影后;从文中可以知道我到仙台是学医的,但是看到时事的片子,中国人被杀,喝彩的也是中国人,我的主意改变了,也就是“我”决定不再学医。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乙文中的“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可作答本题。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两相对照可知,乙文中的那一回指的就是甲文中的看电影事件。根据乙文中的内容可知,通过看电影事件,作者认识到医学只能健康国人的身体,但不能改变国人的灵魂,能改变灵魂的,只有文艺,也就是文学,所以才弃医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