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三)

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二)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 对噪音特别反感。

C. 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 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5.“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6.“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7.(三)段中“那一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三)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9.从表达方式看(二)段以____________为主,(三)段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答案:
1.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2.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 3.“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4.A 5.副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6.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7.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8.“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所以弃医学文。 9.叙述、议论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此类问题,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句中义和表达效果即可。细读此句可知,这种推断是没有逻辑的,是不合常理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不满和愤懑的情绪。 2.试题分析:本题的考点是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看句子的意思有无变化来检验其正误。“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结合文意看影片和怀疑“我”及格是作弊,可以明确第一个是日本青年学生。第二个结合上文“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可以明确是麻木的中国人。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那时那地”代指上文的在日本仙台学医看了电影后;从文中可以知道“我”到仙台是学医的,但是看到时事的片子,中国人被杀,喝彩的也是中国人,“我”的主意改变了,也就是“我”决定不再学医——弃医从文。 4.试题分析:考查揣摩作者的心理。在医专学习时,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作者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而此时,教室里日本学生又高呼“万岁”,让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据此可知:答案为A。 5.试题分析: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何尝”与“不”连用增强了反诘的语气,写出了当时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表现了作者为此而悲哀的心境。据此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试题分析: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 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表层是哀叹,深层要从作者的情感角度分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两相对照可知,《呐喊•自序》中的“那一回”指的就是课文中的看电影事件。根据《呐喊•自序》的内容可知,通过看电影事件,作者认识到医学只能强健国人的身体,但不能改变国人的灵魂,能改变灵魂的只有文艺,也就是文学,所以才弃医从文。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呐喊•自序》选段中的“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可知“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要唤醒民众的觉悟。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课文节选所写的是看电影事件,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三)段是对医学救国和文艺救国的看法和观点,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