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木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选文第二段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3.当“一分一秒地过去”时,“我”愈来愈强烈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4.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答案:
1.烘托“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的心理。
2.“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原意,表达效果不好。
3.“我”的心理感受主要是恐惧。
4.先“啜泣了一会儿”是写“我”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些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了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5.(1)想方设法在安全的前提下自己爬下去。(2)做好在此过夜的准备。(3)如果可能就发出求救的信号。
【解析】
1.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运用环境描写,衬托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心理。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解释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明确观点。“探”的意思是试探,表示不肯定的试探;而“站”则是很稳的确定的站立,在文中“我”恐惧,不敢下山,因此“我”的行为应该是试探性的,因此用“探”更好。
3.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断,看每一片断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我”的心理感受主要是恐惧。
4.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原文可以找到,“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悦;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的成就感。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结合当时环境,写出自己的做法。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