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梧桐树
(1)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2)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3)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4)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5)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的填空。
时间变化 | 树的容貌 | 作者情感 |
春尽夏初 | ① | 欣喜 |
② | 绿叶成阴 | 赞叹 |
秋天 | ③ | ④ |
2.第(3)段抓住梧桐树叶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4)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4.文章几次直接引用了古人的诗句?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下面是对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和艺术是不能被占有的,就像邻居种了树,虽然拥有,却不能看到树的全貌;
B. 自然与艺术只有用心去发现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也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拥有;
C.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对教育的独特感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审美见解,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答案:
1.①新桐初乳 ②夏天 ③梧桐叶落 ④ 悲哀
2.抓住了梧桐树叶大、多(或密)、绿的特点来描写的,表达了对梧桐树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叶人格化,生动形象(1分)写出了秋风中梧桐树叶纷纷落下的情景。
4.文章共3次直接引用了古人诗句。这样写的好处是:(1)引用古人诗句可以使文章富有文采;(2)通过古人诗句更好地阐述作者的审美见解;借古人诗句抒发感情。
5.C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点信息的提取。要通篇阅读,全盘把握,分出层次,梳理情节,根据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这类题型,我们首先要找出空格里内容出现在文段的位置,然后根据该句话的前一句或后一句、前一段或后一段,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该句话。如文章首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容貌”应该是在首段之外的几段中。而有关时间、思想感情与“容貌”的变化息息相关。
2.试题分析:考查描写景物的方法。划线几句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也就是抓住了梧桐树叶大、多、绿的特点。答作用时要答出作者对梧桐树赞美的情感。
3.试题分析: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顶真等。作用的答题模式是:该句运用了某某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那么,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梧桐叶的状态外,最好要答出人物的情感。
4.试题分析:考查直接引用了古人的诗句的作用。要从增加文采的角度、丰富文章内容的角度、阐述作者的审美见解的角度和抒发感情的角度来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句深刻含意的把握。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是对自然和艺术的审美见解的讨论。而C项没有谈到自然与艺术,所以说理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