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环境、境况和遭遇。人们总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状态。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敞开心胸迎接阳光的明媚,也有那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积极汲取新的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他宽容的怀抱接纳你。”关键是要确立时机意识,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深思精进。同时还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沉下心来读书,清醒认识自己,理性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机遇。逆境人人都会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逆境为机遇,最终逆境反倒助之“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爱默生认为:“艰难时刻具有科学价值,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决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很多伟大的发明与发现,恰是当事者于现实中走投无路、转而沉湎于书本与思考时突然发现的。在我国历史上,在人生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长征时中国革命处于逆境时期,每天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但毛泽东仍坚持在马背上读书学习,并写下不少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人赶走心里积压的阴霾,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发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处顺境而不自满,处逆境而不气馁,处闹境而不浮躁,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保持一颗年轻上进的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日,有删改)

1.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 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题目只告诉了我们论证的话题,纵观全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可以这样概括:我们都要正确看待所处的境遇,让“境随心转”,用积极的心态去读书。

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 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4.参照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在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20字)

5.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案:
1.A 2.C 3.中心论点: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用心读书,我们才会收获有价值的人生。 4.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5.这句话是说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子;心态不受境遇影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应该驾驭环境,用于读书;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影响读书。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也就是说论据必须能证明观点。A项是讲曹雪芹在生活困苦中坚持读书,并不能证明观点“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文章第3段讲的是逆境读书,但文章并没有C项“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这样的表述,另外这句话运用了“只要……就……”表达的是“充分必然条件”,也与客观事实不符。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是作者的观点,必须是明确的判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本题要在在文章中找出符合观点的句子,然后根据论点的要求加以概括。解答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论题、论据等相关内容综合分析后组织语言归纳总结作答。 点睛: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4.试题分析: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本题要求补写的是事实论据,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紧扣论点,概括叙述。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心随境转是凡夫”意思是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凡夫俗子;“境随心转是圣贤”的意思是境遇能够被心态改变的是圣贤。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强调的是我们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而应该驾驭环境专于读书,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 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 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 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 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 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 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 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 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 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 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 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 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 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

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 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 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 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分析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 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    身陷囹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 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5.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名言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本文第③段 补论据: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拟写标语】

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_____________

【设计活动】

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讲一讲学习历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④绘一绘前程美景

【探究材料】

活动最后,为了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未来,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平凡的世界》

材料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他整整奋斗了16年。仅在前后创作10年的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