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长跪而臣亦尝兵说魏昭王 亲尝教以许由无天下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3.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4.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1.答案:①道歉 ②用,拿 ③兵法 ④牵累 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评分:每个人物1分,答出1点得0.5分,答出两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评分:答对一个人物得2分,全部答出得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谢”在这里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道歉”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B.曾经;C.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在;D.假如,如果。故选C。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以”“徒”“非”“当”是重点字词,一定要解释准确。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通读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完成。根据文章内容“‘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得出,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从“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中,郑同为劝说赵王,用昭王之事来劝说,看出郑同是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5.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坏人或者破坏社会的人,我们也应该挺身而出,不畏强暴。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