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初三的生活紧张而充实,每天我们都在梦的边缘挣扎,但都在顽强的坚持着。初三是人生的一道风景线,需要用信念去书写,让它成为鲜亮的一笔。

   请以“回味初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答案:
回味初三蝶曰:“破茧化蝶的过程,漫长而痛苦,可痛苦之后,回报的却是一双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拥有它,你能够翱翔于天空,翩翩起舞于花间。” 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站在窗前,我的脑海闪出这样一句偈语。可是对我而言,回头看到的只是雾茫茫的一片,就宛如窗前那株瘦弱的即将枯死的常春藤,毫无生机,早已失去希望。原来苦海真的无边,回头却没有岸。 望着眼前跟自己年龄相当的分数,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整整一个夏天,我的脸一布满了愁云,蜗居家中,默默地承受着心中那份痛楚,拒绝一切,独自舔噬着血淋淋的伤口。 父母依然对我细心呵护,连讲话都变得小心翼翼。但是我分明看见他们脸上烙下的岁月痕迹,清楚晃动着他们辛苦奔波的忙碌身影,我仿佛看见父母为我的下学年读书而四处奔走的酸楚与无奈。 我的心碎裂了,无言的泪水浸透了我的脸颊。难道我要做那无法破茧而出的蝶蛹吗?难道我就此夭折在那狭窄的黑暗之中吗? 睁开朦胧的泪眼,我猛然发觉那株濒临枯萎的常春藤已然绿意青葱,虽然仍旧瘦小,却顽强挣扎,嫩绿的枝条攀附着窗格向着阳光奋力伸展。心中顿感渐愧,面对生命的逝去,植物尚且能够凭借微小的一己之力顽强挣扎,微笑着面对生死,我难道就此却步吗?不,既然回头没有岸,那我何不渡过苦海呢?我的内心似乎多了一种冲动,一种想要奋力飞翔的冲动。 再次踏入校园的刹那,我隐藏了过去所有的伤痛,抛开了以前所有的失败。我知道我只有像蝶蛹一样不断冲击,才能磨练出强大而美丽的翩然之翅;只有像常春藤一样永不言弃,才能绽放出鲜艳而永恒的生命之花。 考试前收到好友的来信:“进入高中,回首初三那段紧张、艰难的日子,此时才发现,原来那些痛苦的历练也是一种幸福!” 也许我还无法将苦难当作幸福,但是我知道只有穿越那艰难困苦、飞跃那阴霾黑暗,才能振翅高飞,欣赏最美丽的彩虹。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回味初三”。反映初三生活的作文,我们不仅可以写广大中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可以写浓厚的师生悄谊、紧张丰富的学生生活、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同学友情。还可以写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讯息。也就是说,从反映初三生活的作文中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学生的特点。当代教师的形象,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那么,这些纷繁复杂的材料我们该如何选材呢?我们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后,还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哪些材料是主要的,要详写,哪些材料是次要的,要略写,以突出文章的中心。详写。可以用详细的叙述再现事悄的过程,给读者留下探刻的印象。突出中心事件;也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突出主要人物。略写是为了使文章脉络清晰,叙述清楚。详略要相辅相成,怡到好处。不能有详无略。或有略无详,使文章如涟水赚或策冗拖沓,影响了文章的表达。 点睛:写校园生活的文章多半是记叙文,相当多的是以记事为主的文章。那么,如何使自己的叙述有条理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安排好叙事的顺序。先叔述什么,后叙述什么。这样条理就会清楚了。如叙述一件事。无沦它是简单还是复杂,都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必须先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然后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如果叙述几件事悄。就必须先理出这几件事情相互间的关系,这种联系成表现为性质上有同有异,或表现为时间上有先有后。要说清楚先后联系的几件事情,可以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即采用顺叙的方法;为了突出中心事件,也可以把叙事的高潮或结局放在文章的开头,整箱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还可以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其他有关内容。不管运用哪一种记叙的方法。都应当符合表现中心的需要。  
推荐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温暖的四句话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位老师,所以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导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而且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管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第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得过去了。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下去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作业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写的作文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温暖着我许多的学生岁月,乃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直到在沈阳上大学的时候,当年初到县城读初中时的那种自卑才再次出现。虽然那个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写得很不错,并发表了许多,可是,却无法支撑我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崩溃。于是那时很孤独,几乎没有朋友,没课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去做自己的事,我则拿上本书躲到学校后面的河边,常常是坐到夜幕长垂。

    ⑦大二那年的冬天,我依然没事时去河边静静地待上一会儿,河流已经凝固了形状,两岸都是洁白的雪地。我的足迹就延伸到那棵树下,每天每天,足迹的重叠,成了一条窄窄的路。那个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河边树下,却发现雪地上有一行字:祝你生日快乐,开心着度过这里的每个春夏秋冬!

    ⑧久久凝视着雪上的那行字,就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悄然破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绪。一直以为,没人会注意到我,没人会知道我的生日。回去的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一种很动听的声音,周围的冰封雪盖,忽然就充满了温情。那一行字早就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消散,却一直刻在我心上,伴我度过了好多个寒冷的季节。

⑨大学毕业走上社会,那些校园中的雄心壮志和斑斓的梦想,在现实中被无情地撞击得粉碎,于是失落接着失落。

⑩有一年,为了排遣心中那份落差,为了躲避白眼冷遇,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一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心里也渐渐地万虑皆宁。

    每天,除了给孩子们讲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我讲山外的事时,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我在那里待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出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

    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回望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潮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孩子们的梦想重新点亮了我的梦想,从而让我再次回到繁华的都市中,心里再也不黯淡,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最后一句温暖的话语,也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出现的。生病住院,身边无亲无朋,百无聊赖,便总到走廊尽头处去吸烟,那些日子烟量大增,一包烟常常是不到一天就不知不觉地空了。更多的时候,是倚在病床上看书,邻床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便总缠着我给她念书,她听得很入神。几天后女孩出院,我便把书送给了她,她极兴奋。临走时,她跑回来,塞给我一张纸条,然后云一样飘走。

    字条上写着:你的烟我每天都偷出好多支,别再吸烟了,我爷爷就是因为吸烟死的!那一行整齐的字,一下子击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便觉心里暖暖,温暖着世事的苍凉。

    这四句话,都铭记在心里,总会在落寞重重时,在我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感动。

    忽然想起,前年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就湿了。

(选自2014年7月《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作者叙写了人生路上令自己难忘的四句话以及带给自己的温暖感受,请把表格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补充出来。

有关四句话的事件

“温暖”感受

初中时语文老师在作文本上留下表扬的评语

拥有快乐,充满温情

工作时山区孩子一人一字给自己的临别留言

细微体贴,浓浓关爱

 

 

 

 

 

 

 

 

2.本文语言清新质朴,含义丰富,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任选一题)

(1)那一行字早就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消散,却一直在我心上,伴我度过了好多个寒冷的

季节。(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出一片深情。(品味修辞手法的妙处)

3.我在医院遇见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两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5.在你的人生路上,你一定收到过一些温暖的话语。请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雾霾成因新发现和治理

冬雪

2015年11月底和12月上旬京津冀和中国其他地区经历了两次大面积重度雾霾,雾霾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过去对中国雾霾产生的原因有种种调查和研究,归因的对象也五花八门,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居民烹调油烟、农村烧秸秆,甚至居民制作腊肉排放烟雾等。但是,2015年12月14日,环保部通报对华北地区22个城市(区)的环保综合督察结果,全国PM2.5浓度之所以严重超标,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燃煤对PM2.5浓度贡献率在61%左右。以2015年11月底发生的华北地区持续的雾霾而言,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此次重污染过程最主要的来源。

    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产业围城”等现象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比较普遍。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__%,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原煤燃烧的主要问题是不清洁用煤。2014年全国用煤42亿吨,其中,火电用煤19.4亿吨左右,非电行业用煤约为22.6亿吨。现在,火电燃煤使用的优质煤较多,排放的治理较好,而非电行业的不清洁燃煤排放,如炼钢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散煤煤质的质量也是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北京市在售散煤煤质超标率为22.2%,天津市超标率为26.7%,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沧州4市平均超标率为37.5%。

    另一方面,企业的治污方案弄虚作假也造成工业和燃煤对大气严重污染。许多地方有方案,没措施;有部署,没落实;有考核,没问责。例如,河北省部分地市制定的压钢减煤计划内容不实,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实现确定的减煤压钢的目标。

环保部调查的雾霾主要因果关系显然更符合事实,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和观感。也即是说,尽管汽车对雾霾的形成有贡献,但真正产生主要贡献的是“一钢独大”“一煤独大”。

    环保部的结论已经提出了治霾的线索,即减少钢铁和其他生产中的燃煤,尤其是不清洁的劣质煤炭的使用。从“APEC蓝”和“阅兵蓝”的做法和经验来看,要让公众马上享受蓝天白云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停止或减少过度生产和消费,二是产业转移。如果能把这些措施结合起来,京津冀和全国的蓝天白云就不会是童话,而是现实并且能唾手可得。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霾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主要成分是PM2.5。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或滴液的总称,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PM的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和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以上,急诊病例680万人,而且呈逐年增加之势。灰霾与肺癌如影随形,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灰霾与肺癌有了“七年之痒”的说法。

(摘自北京青年网等,有删改)

链接二:

2012年3月2日,我国环保部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国标)中的PM2.5浓度限值是,二级标准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35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的PM2.5浓度标准是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0微克/立方米。

“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为保障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京津冀区域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措施(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限产、停产等),使得治霾能坚守“最后一公里”。去年,国庆阅兵前后一段时间,北京单双号限行,污染企业停产。9月3日阅兵期间,PM2.5平均浓度仅为8微克/立方米,称之为“阅兵蓝”。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有人认为:少了钢铁、燃煤等的生产和消耗,中国的GDP就要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会降低。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的钢和煤等产量已经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耗。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达16.62亿吨,中国粗钢产量为8.227亿吨,同比上年增长0.9%。然而,2014年中国折合粗钢消费量为7.38亿吨,同比下降2.25%。也就是说,还有8470万吨钢无法消化。出口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化解渠道。2014年中国出口钢材9378.38万吨,同比2013年增长50.45%。尽管钢材出口能化解部分产能,但从性价比看,出口创新高并不能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对等利润,钢材超低的价格使得整个钢铁行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从钢铁产业已经看出,停产、减产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和煤炭生产是一举多得的行为,可以让蓝天白云马上呈现,保护公众健康,同时减少负增值的生产反而能让GDP升值。

(摘自网络,有删改)

四:

美国未来发展和能源研究专家艾默里·洛文斯提到产业转移的3个原则:减少用量、调节需求、优化供应。本质是,在不降低生产能力、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石能源,同时发展低碳绿色技术。例如,大力鼓励光伏发电、利用风能、太阳能,甚至对煤炭的绿色改造等。

(节选自艾默里·洛文斯《重新发明火》)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汽车排放废气所产生的PM2.5浓度的贡献率在61%左右。

B. 霾的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肺癌和肠胃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C. 我国环保部公布的PM2.5浓度限值是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0微克/立方米。

D. 呈现蓝天白云,保护公众健康,有赖于停产、减产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和煤炭生产。

2.下列对雾霾成因新发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减少钢铁和其他生产中燃煤的消耗,全国PM2.5浓度就不会严重超标。

B. 不清洁用煤,散煤煤质的质量差,工业排放是环境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钢独大”“一煤独大”“中国油品差”等现象对雾霾的产生有着主要的“贡献”。

D. 企业的治污方案弄虚作假,没措施、没落实、没问责造成了工业和燃煤对大气严重污染。

3.下列对整治雾霾措施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钢铁和其他生产中减少使用不清洁的劣质煤炭。

B. 整治高排放车的污染排放、收取燃油税、鼓励绿色出行。

C. 实行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限产、污染企业停产的措施。

D. 进行产业转移,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石能源,同时发展低碳绿色技术。

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90%,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下面案例中关于治污工作的看法。

案例:河南南阳市制订了蓝天工程等系列实施方案,但与河南省政府有关要求相比,在目标、任务和措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郑州市制订的14个大气污染治理专案,在被约谈前基本没有落实。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处处志之                     寻向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B. 寻向所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予作文以记之

C. 停数日,辞                  委而去之

D. 豁然开朗                      则,北通巫峡

2.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的顺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B. 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 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D. “皆叹惋”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感觉到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