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甲、乙两首作品都描写了秋季景物,请仔细阅读并填写下表。

 

  最能体现秋季特点的景物

     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①

白描

秋日  一鹤排云

             ②

 

 

(2)甲、乙两首作品所表现的人物心境是不同的,请分别予以概括。

 

答案:
第(1)题: ①“ 枯藤、西风”,(任意写到其中一个词得1分), ②“对比”(或烘托、或反衬)1分。 第(2)题:甲词:浓重乡愁(或思乡、念亲、哀愁、痛苦、哀伤,悲伤);乙诗:乐观豁达(或积极乐观、豪迈乐观、积极向上、奋发向上)。 【解析】试题分析:(1)考查提取诗歌中的意象及表现手法。《天净沙 秋思》最能体现秋季特点的景物是“枯藤、西风”。《秋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或烘托。(2)考查诗歌的首先感情。这需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特点来推断答案。“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的是浓重的乡愁。而“秋日”“一鹤排云”等意象抒发的是乐观豁达的胸怀。  
推荐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处处志之                     寻向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B. 寻向所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予作文以记之

C. 停数日,辞                  委而去之

D. 豁然开朗                      则,北通巫峡

2.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的顺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B. 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 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D. “皆叹惋”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感觉到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