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浮冰上的少年与狗

【丹麦】哈夫·B·卡威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生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他跪在冰上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过来。”诺尼叫道。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生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生喉咙里的吞咽声。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一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面上,在风中摇曳着。

1.结合小说的基本模式,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文中频繁地更换“畜生”“犬”“尼玛克”,分别体现了主人公诺尼怎样的情感?

3.作者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5.相信大家平时读到过不少结局安排巧妙的小说,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一篇,不少于60字。

 

答案:
1.开端:诺尼及其狗尼玛克遇险,被困于浮冰上饿了三天; 发展:诺尼磨刀欲杀犬充饥,后来放弃; 高潮:尼玛克在诺尼身边徘徊,忍饿忠心护主; 结局:人狗脱险。 2.称“畜生”就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 称“犬”把它当动物,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 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人与狗关系密切。 3.这样的结尾很巧妙,极富有戏剧性,含蓄而耐人寻味。 4.恰是诺尼扔掉的小刀,救了他们一命,升华了主题,昭示了真诚、善待生命的人自然会得到善报。 5.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注意要求:结合小说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试题分析:结合这三种称呼本身所含的意思分析即可。 3.试题分析:小说结尾处,诺尼和尼玛克都脱离了危险,而这恰恰归功于诺尼所丢弃的小刀,与前文相互照应。如果当时诺尼没有丢弃小刀,而是杀死了尼玛克,也许他就不会被救。这样的结尾很巧妙,极富有戏剧性,含蓄而耐人寻味。 4.试题分析:文末,诺尼和尼玛克都脱离了危险,而这恰恰归功于诺尼所丢弃的小刀,如果当时诺尼没有丢弃小刀,而是杀死了尼玛克,也许他就不会被救。就此升华了主题,所以这篇小说启示人们要善待生命。 5.试题分析: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都留意这类情节小说,有助于找到合理的答案。如《炼金术士》《清兵卫与葫芦》《警察与赞美诗》等耐人寻味的结局。谈论的重点应是小说巧妙的结局。 点睛: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推荐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周龙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避谈生死,连孔圣人在被问及生死问题时,都以“未知生,焉知死”给搪塞了过去。在很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清明节就是扫墓、上坟,文雅一点顶多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烈。有公众质疑“我们的节日”,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从清明节的起源来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首先是农耕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谚都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清明节也由起初单纯的农业节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可以说,清明节并非天然就是祭祀,只不过人们后来约定俗成地选择了在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本来是轻松的,南宋诗人吴惟信曾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经过了漫长的严寒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在春光之中外出踏青,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我国自古便有清明节踏青和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习俗,登山、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通过种种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人们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或许是因为享受了明媚春光的美好之后,人们觉得有必要与逝者“分享”,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人选择在这天祭祖,赋予了清明节一些怀念的内涵。既赞颂生命、追求生活,又追寻先人、寄托哀思;既有欢乐赏春的气氛,又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既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活景象,又处处体现着生离死别的悲痛……清明节成了这样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轻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时候,因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又不至于过度沉重。

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不用再赋予它更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传统文化中杂糅交融的旧习惯,剥离和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梨花风起”吸引人们热爱生命的行动,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扬光大。

(选自2013年4月3日《光明日报》)

1.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 合肥市的网民认为应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

B.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说明中国文化中有重视生死的传统。

C. 清明节其实并非天然就是祭祀,起初它只是单纯的农业节气而已。

D. 清明节能吸引人们参加热爱生命的行动,已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2.下列的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有公众质疑清明节为“我们的节日”的说法,在情理之中。

B. 清明节中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C. 清明节这天进行祭祖活动,有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的感伤。

D. 清明节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值得再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3.阅读下面的句子,概括出“合肥市文明办”与“某些市民、网友”的观点和理由。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4.清明节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内涵?且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主要活动?请分点陈述。

5.作者认为“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 。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如此体现的“民族的性格和特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作简要分析。

A.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B.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C.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D.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言,无可进者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B. 忌不自信,而复问妾      呜呼! 真无马邪

C. 燕、赵、韩、魏闻        盖追先帝殊遇

D. 欲有求我也              所欲有甚生者

2.翻译下列语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C. 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D. 诸葛亮和邹忌都善于劝谏,诸葛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邹忌采用讽喻方法,启示我们:和别人交往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要尊重他人,使他人能够愉快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