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圣坛

曹文轩

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

要上讲坛了。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也就是说,明天,我将开始教学生涯了。教师的责任感似乎与生俱来,不做教师,你一辈子感觉不到,而你只要一做教师,它就会自动跳出来抓住你的灵魂。晚上,我敲开一位先生的门,问:怎么讲课?他像修炼很深的禅师面对未悟的弟子,头微微向上,少顷,说出四个字来:目中无人。我退出门外。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课就没有失败。下面安静极了,我能清楚地听见台下动人的喘息声,这全靠那四个字给我撑着。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一直信那四个字。我对“目中无人”似乎有所悟:目中无人非牛气哄哄,非内荏而色厉,非蔑视,非倨傲,非轻浮,非盛气凌人。无就是有,有却是无。是一种境界吧?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吧?……此言似乎只可意会而不可细说。但有一点,似乎又是可以说的: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因此缘故,即使只给二十人的一个班上一年课,在课堂上我也往往难记住一个具体的面孔。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

敢目中无人,却不敢再掉以轻心。我很景仰一位先生,既为他的人格又为他的学识。然而我想像不出,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一位凭他的学识,上课玩儿一样的先生,却在上课之前竟对明明认识的字一个个怀疑起来,然后像小学生一样,去查字典,把字音一一校对,标注。我敢说,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他对讲坛的高度神圣感引起的。这件小事使我不禁对他又景仰三分。我喜欢这份严肃,这份认真。当然,我并不排斥“名士风度”。我很钦佩有人不用讲稿,竟然雄辩滔滔,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我曾见过一位先生,他空着手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然后从口袋里摸索出一张缺了角的香烟壳来。那上面写着提纲要领。他将它铺在台子上,用手抹平它,紧接着开讲,竟三节课不够他讲的,并把一个个讲得目瞪口呆,连连感慨:妙,妙!而我只能向其仰慕。我这人缺这份好脑子。我得老老实实地备课,然后一个一个字毫不含糊地全都写在稿纸上。有时看样子离开讲稿了,但所云,却几乎无一句是讲稿以外的突发灵感。我有数,像我这样做教员,是很累的。可我笨伯一个,无奈何。时间一久,我退化了,离开讲稿竟不能讲话,一讲,八成是语无伦次,不知其所云。

我何尝不想来点名士风度,来一张香烟壳儿就侃它个三四个小时,好好潇洒它一番?可我不敢。

讲坛是圣洁的。我认识一位外系教员,此公平素浪漫成性,情之所至,捞衣卷袖,把衣领一一扯开,直露出白得让人害臊的胸脯来,有时还口出一两个脏字,以示感叹,以助情绪。然而有一次我去听他的课,却见他将中山装的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一举一动全在分寸上,表情冷峻、严肃得让人难以置信。课后我跟他开心:何不带一二感叹词耳?他一笑:“一走进教室,一望那讲坛,我顿时有一种神圣感。在上面站了一辈子,我从没说过一个脏字,并非有意,而是自然而然。”

我有同感。我高兴起来,放浪形骸,并有许多顽童的淘气和丑恶。然而,在临上讲台前一刻,却完全沉浸到一种庄严的情感之中,完全是“自然而然”。我不能有一点亵渎的行为,甚至苛刻地要求我的听众。生活中的嬉皮士,我无意管他,因为人家也是一种活法。可在课堂上,我绝不容忍其混杂于我庄重的听众之中。(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我像受了侮辱似的走过去:“对不起,请出去!”他大概从我的目光中看出什么来了,便很听话地提着书包出去了。后来我又从听众席上发现了他。他穿着很整洁,极稳重地坐着。我不禁朝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既为圣坛,就得布道。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再说,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全然无人之骨气,又有何用?我们何必讳言布道呢?别忘了布道。当年的鲁迅不敢忘,闻一多不敢忘,我们敢忘?

既布道,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他应善恶分明。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3)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我走到教室门口,总觉得那讲坛很远,很高。我朝它走去,有一种攀登的感觉。我曾有过幻象:我被抛进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了,就像走进一座深邃的教堂。我静静地站到讲坛上,等待着铃声,宛如在聆听那雄浑的令人灵魂颤索的钟声。我喜欢这种肃穆,这种净化了的安宁。我曾多次体味到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先生的感觉:

“我走上讲坛,我有一种上帝的教士的神圣感。”

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北大的讲坛,但至少现在还恋着。恋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神圣感。

1.“圣坛”是什么意思?题目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25个字)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这里的“后者”指的是什么?_________

4.“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目中无人”这一成语在文中是贬词褒用。你认同老师这种上课态度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圣坛指讲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充满神圣感和责任感。 2.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上课前查字典校对、标注字音; 一位先生凭一张香烟壳上的提纲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一位平素率性的外系教员一上课就冷峻严肃。 3.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不修篇幅,举止粗俗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课堂和老师不够尊重。指“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4.“他”指老师,作为老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他还应有具有人的优秀人格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例如“真诚”、“正气”、“善恶分明”、“骨气”等。 5.认同。因为这里“目中无人”的意思是指老师对课堂极其专注,不受其他人的干扰和影响,坚持自己的学术和真理,我认为这样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教授更专业的知识,让学生获益良多。 不认同。因为作者认为“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我希望在我的课堂,老师能记住每个具体的学生,这样才能和我们有更多的交流沟通。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题的内涵及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从标题“圣坛”指讲台。文章围绕着讲坛写了几件动人的事件,以此来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充满神圣感和责任感。答此题读懂正文是关键。 2.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要一讲坛上的教员为陈述对象。 3.试题分析:一问,考查对人物的描写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为外貌描写,“‘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是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不修篇幅,举止粗俗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课堂和老师不够尊重。二问,考查重要词语的指代意义。“其实,没有后者” 这里的“后者”指的是“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答此题看懂上下文是关键。 点睛: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4.试题分析:欣赏文句。“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要从“他”的本义和引申义来作答,要找到文中的人的优秀人格品质诸如“真诚”、“正气”、“善恶分明”、“骨气”等去作答。 5.试题分析: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比如,不认同。因为作者认为“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我希望在我的课堂,老师能记住每个具体的学生,这样才能和我们有更多的交流沟通。这样根据文句材料即能支撑了观点。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

霾,走进你我

是什么】

雾霾(wù mái)是雾和霾的组合词中国不少地区将并入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实际上,“雾”和“霾”是有较大区别的。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是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多出现于秋冬季节。霾也称灰霾香港天文台称烟霞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雾霾会导致能见度恶化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现象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现象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现象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摘自百度百科”)

霾的成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社会石化能源消费增多是我国近年雾霾天气增多的最主要原因。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尘。

霾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关,城市中机动车尾气以及其它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当逆温、静风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形成霾。据研究,在中国存在着4个霾天气比较严重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摘自百度新闻”)

霾的危害】空气污染指数与影响

污染指数

级别

空气质量

对健康的影响

50以下

1

可正常活动

51-100

2

可正常活动

101-150

3

轻度污染

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

151-200

4

中度污染

几乎对每个人的健康都会有危害,敏感性人群最为显著

201-300

5

重度污染

老人、小孩、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患者应尽量留在室内

大于300

6

严重污染

所有人的健康都会受到危害,尽量留在室内

雾霾袭来谈保健

新华网北京223日电  近日,大范围雾霾再次笼罩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在希望雾霾“马上消失”的同时,专家提醒不要忘了做好自我防护。

首先,尽量减少暴露在室外的时间,降低室外活动强度。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人,更应在雾霾天减少室外活动。因为此时容易因缺氧而诱发心肌梗塞、心绞痛等病。医学专家建议,当出现中、重度雾霾天气时,年老体弱多病者应减少外出。青少年体质专家建议,少年儿童在雾霾天气下仍应坚持符合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体育锻炼。其次,注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雾霾天气室外空气质量差,室内空气质量也不能完全幸免。专家建议,雾霾天气应保持门窗紧闭,以降低空气污染物从室外到室内的渗透速率,降低室内PM25浓度。可选择具有品牌信誉度的室内空气净化器,还可以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以降低室内的飘尘和PM25浓度。再次,在不得不外出的情况下,注意加强自我保护,选择合适的防尘口罩。市民挑选口罩时,尽量选择材质密实的,以最大限度阻隔颗粒物。同时,要注意口罩是否有吸附层,吸附层可以将穿透口罩的颗粒物吸附。最后,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专家建议,雾霾天人们应多饮水,适当调节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佳。缺乏维生素A会使呼吸道上皮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受损,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因此可多吃富含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的食物。食用莲子、百合、排骨汤、银耳羹、鸭肉粥等食物,具有养肺功能。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润肺饮食效果更好。        

摘自“新华网”)

霾的治理

新华社报导:记者近日从辽宁省环保厅获悉,《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公布以来,辽宁省首次给沈阳、大连等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罚缴总计5420万元。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水滴组成的。

B.城市中的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C空气污染指数达到200.就是严重污染,就会危及人的身体健康。

D空气污染严重时,注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打开门窗通风,使空气流通。

2.下列是对雾霾袭来时的应对措施,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雾霾袭来的时候,少年儿童应该留在室内,减少室外体育锻炼活动。

B.雾霾天气心脑血管病人应少外出,因为此时容易诱发心肌梗塞等病。

C.雾霾来袭时,大家出门时应戴上材质密实的、有吸附层的防尘口罩。

D.雾霾来袭时,人们应多饮水,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以润肺养肺为主。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想知道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究竟是雾还是霾,可以通过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来初步判断。

B.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当逆温、静风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形成霾

C.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之一是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以降低室内的PM25浓度。

D.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时,建议所有人都应该留在室内,以躲避被严重污染的空气。

4.文中说空气“中度污染”的情况下,“几乎对每个人的健康都会有危害,敏感性人群最为显著”。 “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请你判断下列雾霾天气的应对措施是否正确,并分别简述理由。

措施一:雾霾天气的时候,要多开窗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措施二:淘汰划定区域内的810台燃煤窝炉,电厂和热电厂建成脱硫、除尘设施。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求之下流,颠       国不以山溪之险

B. 一寺河干           表涕零

C. 当求于上流         策不以其道

D. 果得于里外         扶苏以谏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 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 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 “上流”,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