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是缺少了诸葛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和痛惜。缺少容忍,你的心胸就会狭隘,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自己生闷气,又何必呢?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我们这个以宽容为美德而著称的神州大地上,容忍就像串串美妙的音符,把人生交织成一曲和谐的乐章。这让我们清醒地知道了一个真理:“容忍他人,等于善待自己!”

也许你觉得容忍是懦弱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们回顾历史,那些不能容忍的人,往往落下自取灭亡的下场。蜀帝刘备因为关羽、张飞之死,失去了一向宽容的美德,而与昔日盟友吴国反目成仇,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命丧白帝城;庞涓因不能容忍孙膑的才智比自己略高一筹,而狠下毒计,但最后自己被孙膑杀得大败,拔剑自刎。可见容忍并不是懦弱,相反,如果你拥有容忍,说明你心胸开阔,不会斤斤计较,能够顾全大局。历史上也不乏其人: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原先是“仇人”,廉颇觉得自己功劳比蔺相如大,官却比他小,因此心中不平,而蔺相如处处容忍,以大局为重,最终使廉颇认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和蔺相如化敌为友,于是历史上又多出了“将相和”的美谈;韩信,也许我们看到的是他辅佐刘邦创下霸业的辉煌,但又有谁能有他忍受“胯下之辱”的博大心胸呢?

容忍,就像潺潺的清泉,洗去你心中的污点;就像和煦的春风,抚平你灵魂的褶皱;就像温暖的阳光,让你的心胸开阔明朗。容忍他人,等于善待自己。朋友们,让我们学会容忍,因为它能使你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其妙处何在?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本文先后选取了刘备和庞涓、蔺相如和韩信的事例为论据,各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构成了怎样的论证关系?

4.在可能的情况下,议论文也讲究语言的活泼流畅,本文就是如此。请你从文中选出一句你认为活泼流畅的语言,并把它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你是怎样理解“容忍他人,等于善待自己”这句话的?平时你能做到“容忍他人”吗?为什么?

 

答案:
1.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在概括历史人物周瑜性格的致命弱点的同时,联系神州大地上传承宽容为美德的达时代特色,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妙处:显得活泼、自然、新颖、巧妙。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刘备, 庞涓----不能容忍的人,往往落下自取灭亡的下场蔺相如和韩信-----容忍不是怯懦和拥有容忍便能传为美谈,成就霸业。对比论证的关系 4.容忍,就像潺潺的清泉,洗去你心中的污点;就像和煦的春风,抚平你灵魂的褶皱;就像温暖的阳光,让你的心胸开阔明朗。 5.略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以及好处。本文的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比较明显,从标题和首段的结尾语句都能看出。阅读全文,可以看出在概括历史人物周瑜性格的致命弱点的同时,联系神州大地上传承宽容为美德的达时代特色,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的好处是活泼、自然、新颖、巧妙。 点睛: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第一段,或文章结尾一段。还有的在文章中间,或需要归纳概括。 2.试题分析: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备和庞涓、蔺相如和韩信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刘备、庞涓与蔺相如、又构成了对比论证。 3.试题分析:本文先后选取了刘备和庞涓、蔺相如和韩信的事例为论据,是为了证明第二段的分论点“不能容忍的人,往往落下自取灭亡的下场”“容忍不是怯懦和拥有容忍便能传为美谈,成就霸业”。二者构成了对比论证。 4.试题分析:从文中选出一句活泼流畅的语言,把它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即可。注意抄写正确。 5.试题分析:谈谈“容忍他人,等于善待自己”这句话的意思,结合实际,谈谈自己能否容忍他人。
推荐试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菊花-

(1)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2)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妈,拍张照片吧。”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我没敢再说话。

(3)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4)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5)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6)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圆珠。时光一天天地流走,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发深了。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一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

(7)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替我拍张照吧。”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在秋天的阳光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漩涡。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染,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8)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萎谢了。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9)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的菊花”有什么含义。

2.第(2)(3)(4)段中,母亲对拍照这件事的态度转变是什么样的?请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5段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6)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7)段空白处略去了母亲的神态,请结合语境补写在下面横线。(30字左右)

6.选文“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除了本文所表现的美好感情,你认为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坚守?请阐述理由。(至少写出两种)

 



文言文阅读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词加点词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3)郗超与谢玄不              (4)既已噬梁、岐

2.翻译下列句子。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4.【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

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