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飘零的细雨中,一把雨伞撑在了两位陌生人的头顶;朦胧的晨雾里,一位红领巾拉着盲人的拐杖走过斑马线;温暖的阳光下,朵朵鲜花悄然绽放在一簇绿叶中……正是这一点一滴美的点缀,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

请以“珍藏在我心中的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章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
珍藏在我心中的美 初夏,阳光不如夏至来得那么滚烫,但照在皮肤上却也有不一般的灼热。 我踢着石子自虐般的让自己暴晒着走到了爷爷家。考试的又一次失败让我再也无法不具有心理上的压力,再过几个星期就要中考了,怎么办!我咬了咬嘴唇推开了爷爷家的门,猛地一阵花香伴着若有若无的风直向我扑来。淡雅的清香让郁结在胸口的苦闷如沸腾的水一般一下子蒸发在可空气中,让人舒适。 “快进来,快进来!外边那么热!”发呆间,爷爷放下手中的洒水壶招呼我进来,“怎么来也不撑把伞。” 我笑了笑,目光却落在院中一盆娇艳的花上:红色的花瓣有阳光的热情与温暖,嫩嫩的花蕊弱小却有着不一般的坚定。远望,硕大的花朵如火苗在跳跃,点燃了人们心中熄灭的灯。 “好美的花!”我不由的被它的热情一怔,转头问爷爷:“爷爷,这是什么花?我进门就闻到它的花香了!” “杜鹃!是杜鹃花!呵呵!”爷爷看着花笑着在我身旁坐下,我不明白这朵花为何能给他带来如此大的快乐与幸福。 “杜鹃?”我有点诧异,“新种的花吗?以前怎么没有见过?” 爷爷摇了摇头,说:“种着都好几年了,一直没开花,有段时间甚至整盆都枯了,我那时想这花是活不成了,”爷爷顿了顿,“没想到今年竟开出这么美的花,来我这儿玩的人见了就夸。” “原来是这样啊!真是奇怪!”我看着在风中摇曳的花朵,不禁陶醉于它娇艳的花与淡雅的清香中。 “是啊!我想它未开花是因为它觉得自己还未成熟,未到自己的花期。经过了那么多季节的磨洗与锻炼,它才能开出那么美的花。人呀,也一样。只有经历了挫折与磨练,才能有最美的前程与生活!呵呵!”爷爷说完,拎着洒水壶笑吟吟的为杜鹃花浇水,似他的宝贝搬。 我呆坐在那儿,看着被水滋润过的杜鹃越发显得动人,细细品尝着爷爷的话。是啊,多么强大的生命,多么美的花!挫折,于我们,不也是在开出美丽花朵之前的一种锻炼吗?有了磨练,花才会愈加的美,根才会愈加的扎实。如此,现在的挫折与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 我闭上眼,嗅着风中好闻的香气,将它的美深深的印在心上,刻下最深最深的痕迹……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是关于“珍藏”的,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以“珍藏在我心中的美”为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题目里含有三个关键词语“珍藏”“在我心中”和“美”。“珍藏”的意思是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可见“美”在心中的价值所在。“在我心中”说明印象深刻、震撼心灵,“美”在这里指的是具有美好特点的事物或品质,既可以指美的事物,如环境、艺术品,也可以指美的品质,如心灵之美。本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只要围绕“美”来写即可。如果写几件事时,可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点睛: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对于命题作文,其中心要依据对题目的分析来确定,因此,审题至关重要,写作前一定要“瞻前顾后”,审清其中的内涵,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来确立要表现的中心。否则,一旦“跑题”,即使语言非常生动精炼,内容新颖精彩,该文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得分更难以提高。  
推荐试题

现代文阅读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1)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2)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3)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4)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通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5)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6)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7)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8)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9)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10)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11)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12)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13)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14)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1.请从“我”的角度 ,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3.请按括号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请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4.文章以“少年护城河”为题有何作用?

5.“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元方入门不顾      三茅庐    B. 待君久不至,去     死而后

C. 太丘去          生取义    D. 中不至      谢太傅寒雪内集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去后至         当春发生    B. 相委去             俄雪骤

C. 下车引         不毛    D. 对子骂父,是无礼   不进退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 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的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特点。

C.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D. “元方入门不顾”表明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