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阅十余岁(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佛作引手取物状( ) (4)以一铜佛置案上( )
2.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以我酌油知之
C. 其反激之力 D. 举国信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4.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甲】文:
【乙】文:
答案:
1.(1)经过,经历(2)事物的道理、规律(3)伸(4)放
2.C
3.(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4.【甲】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注意“阅”和“物理”是古今异义词。
2.试题分析:A. B. D.中的“之”是代词,C. 其反激之力中的“之”是助词,的。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 “然则”、“但”、 “臆断”、 “信然” 、“术”的意思。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试题分析:此题属于信息筛选题,基本是对人物的某种品质,物象的特征,事情的原因,说明的道理,得出的启示的分析,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此题从原文意思可以概括出【甲】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