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根据要求,判断下面三幅书法作品属于哪种书体。选择恰当的选项。

 A                               B                         C

(1) _______是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2)_______是行书,字体飘逸灵动。

 

答案:
C A 【解析】试题分析: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写起来很轻松。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据此可以判断,C 是隶书,A是行书。  
推荐试题

戏剧节期间,同学们欣赏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亲身感受了戏剧的魅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戏剧欣赏水平,语文老师举办了东西方戏剧鉴赏讲座。

(1)讲座开始的时候,老师先让同学们补出下文横线上剧作家的名字。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1959年,中国现代戏剧家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显祖故居,作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他认为杜丽娘与朱丽叶不相上下,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________旗鼓相当。

(2)

《牡丹亭》剧情:杜丽娘游花园时感叹自己的青春年华易逝。

杜丽娘唱词:原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罗密欧赞美朱丽叶。

罗密欧台词: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因为有事他去,请求她的眼睛替代它们在空中闪耀。要是她的眼睛变成了天上的星,天上的星变成了她的眼睛,那便怎样呢?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

 

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结合剧情对《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戏剧的语言进行研讨。研讨中表述有误的一句是

A.杜丽娘的唱词,把美好的青春比作姹紫嫣红的繁花和良辰美景。

B.《牡丹亭》中,以断井颓垣来表现凋零的青春,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心情。

C.罗密欧巧妙地把天上星与朱丽叶眼睛互作替换,赞美了朱丽叶眼睛的明亮。

D.罗密欧把朱丽叶的眼睛比作朝阳的光辉,在太空大放光明,使灯光黯然失色。

 


阅读下列文段,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时间点;然后又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大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时间段。

【甲】

二十四节气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但它不是按照农历来制定的,而是和公历计年基本

合拍,因为两者都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个地球年)作为一循环的。

【乙】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圆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就是将黄道分成24段,每段15度,地球每运转15度就是一个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相对没有大变化的。首先说的立秋一般会出现在7,8,9日这三天中。

【丙】

时令中的“三伏”和“九九”,它们不属二十四节气,但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冬至以后就交九,每九天一个九,九九八十一天,冬至这天即为一九的第一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但夏至就不是接着入伏了,人称“夏至三庚便入伏”,就是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法中十天一个庚日如庚子、庚午等)为初伏的第一天。由于庚日是干支纪日与干支纪年的方法一样,六十为一周循环往复,在每月中的日期不固定,所以入伏的时间也无定日。夏至这天与庚日相遇的时间有远有近,就会出现夏至后少则20天多则30天才入伏。 

(1)文中加点字读音和横线上所选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运(zhuǎn)   各行其是        B.运(zhuǎn)   各行其事

C.运(zhuàn)   各行其是        D.运(zhuàn)   各行其事

(2)有同学认为材料中应补入下面一句话:

  以后通过生产实践逐渐充实改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根据,特别是在我国北方使用更为普遍。

你认为这句话应补在【甲】【乙】【丙】哪个位置上最为恰当?

(3)结合文字内容,解释文中“合拍”一词的意思。

 



父与女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知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⑬抚摸着那柔软的围中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减)

1.文章为什么要在第②段强调“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

2.说出第⑩段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3.读完文章,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