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沈源峻  朱  蕊

①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殊荣的成果是青蒿素。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过哪些贡献?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这种疾病被称为“疟疾”。古人还发现,

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几千年

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③“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④1820年,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从那时起,人类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⑤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⑥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项目研究期间,屠呦呦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

⑦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提纯后的青蒿素在高温下是稳定的。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颁发给了她。

⑧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并正不断造福众多疟疾患者。可以说,青蒿素的问世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为人类进一步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⑨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工作者发现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

疟疾能像天花一样,被人类彻底征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11期)

1.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从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谈起,很自然地点题,并总领全文。

B. 第④段画线句中“第一种”不能删去,因为它准确地说明疟疾的致病性原生生物不止一种,但疟原虫是首先被发现的。

C. 屠呦呦根据古法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提取出了在高温下能保持稳定的青蒿素。

D. 本文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千百年来人类为治疗疟疾不断努力和改进的情况。

2.下列对于文章中关于疟疾的相关介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时冷得发抖,有时发热高烧。

B. 沼泽或水田周边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疟疾,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率越高。

C. 药物奎宁问世前,人类一旦不幸患上疟疾,就只能被动地深受其害,甚至死亡。

D. 20世纪初以来,控制蚊虫种群、使用奎宁和氯喹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3.结合全文,说说应当怎样理性地看待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

 

答案:
1.C 2.C 3.以青蒿寨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因治疗疟疾的良好疗效而受到联合国推荐。但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这种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解析】12. C(是“屠呦呦团队”而并非其一人。) 13.C(之前已有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语判断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还要了解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然后注意分析各个选项,在文中找出对应之处,仔细辨析,判断正误。C项表述不准确,参加实验的是“屠呦呦团队”而并非其一人。 点睛:说明文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准确性和生动性这两个最突出特点上。准确性体现在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上,如:“在一定范围内”、“仅”“大多数”“很可能”“大约”“通常情况下”“一般”等;生动性体现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生动的字、词、短语、句子上。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总结归纳说明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C项表述错误,药物奎宁问世前之前,已有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提炼和概括能力。仔细阅读全文,可以看出,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因治疗疟疾的良好疗效而受到联合国推荐;但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这种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推荐试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未识书具_______________

(2)自是指物作诗立______________

(3)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篇幅不长,但内容详略得当,详写仲永年少时天赋异禀,略写仲永长大后因不学,才学平庸。

B. 仲永惊人的写作天赋与后文才能平庸形成鲜明的对照,文中导致仲永“卒之为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

C. 文章前叙后议,第三段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

D. 方仲永这一事例,令人不禁叹息仲永最终平凡的结局,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