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匡衡好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匡衡学而无烛 ________         (2)主人而问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由本文你能想到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喜爱、爱好感到奇怪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3.凿壁借光 【解析】选自《西京杂记》 作者:刘歆 年代:宋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主人怪而问之”中“怪”意思是感到奇怪。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要词语的翻译,如“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偿”是回报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字词含义的基础上通译全文,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凿壁借光”。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父_____________                ②即诗四句_____________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仲永有哪三个阶段的变化(用原文回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