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 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下面加点字与“公约之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郊野之外 (《满井游记》) B.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C. 鸣之不能通其意 (《马说》) D.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
2.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感悟?(不少于30字)
答案:
1.D
2.示例: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也不失原则。
【解析】
1.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公约之饭”中的“之”是“代词,代他,指儿媳妇家的亲戚”;A项中“之”是 “结构助词,的”;B项中的“之”是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的“之”是“语气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D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指他”。故选D。
点睛: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要在自己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可筛选一些较易判定的,缩小范围,也就是“排除法”,这样,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试题分析:本文通过写王安石招待客人的故事,说明王安石虽贵为宰相,但在生活上却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译文: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