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学》,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⑴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蜀之鄙有二僧 _________ ②子何恃而往 _________
⑵翻译句子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蜀僧”的故事似乎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分析选取这一事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历史上有许多刻苦读书的故事,请举出两例(人名+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边境 ②凭借、依仗 (2)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3)这个故事证明了“学则易,不学则难” 的观点,将文章的道理寄寓在故事之中,对比的间接的论证了文章的论点,生动形象的其实人们:只有立志求学,才能化难为易。 (4)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
【解析】试题分析:⑴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鄙”:边境。
点睛: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⑵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卒”“顾”“鄙”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⑶考查观点可材料的关系。作者用这个故事证明了“学则易,不学则难” 的观点,将文章的道理寄寓在故事之中,论证了文章的论点,生动形象的其实人们:只有立志求学,才能化难为易。
⑷此题答案很丰富,考查学生关于刻苦学习古代故事的知识积累。例:凿壁借光 ;映雪囊萤。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