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某学校将于20167年5月12日举办学生“明日之星”歌唱比赛,初步估算需要500元活动经费。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拟一份向校团委申请活动经费的请示。

(2)乱写“到此一游”的陋习,损毁古迹,有碍观瞻。为此,国内外一些旅游景点特设游客留言牌,供游者留言。假如八达岭长城景区设置留言牌,请你在留言牌处写一段温馨得体的话,倡导有留言意愿的游客在此留言,以免胡刻乱画。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致游客 游名胜,观古迹,文明旅游要谨记;登长城,学历史,尊重心态不可无;八达岭,景色好,乱涂乱画可不好;赏古迹,游客多,国际友人来监督;中国人,文化高,留言板上见分晓。 【解析】试题分析:这段话可以分为两层:乱写“到此一游”的陋习,损毁古迹,有碍观瞻。为此,国内外一些旅游景点特设游客留言牌,供游者留言。说的是提出的背景;假如八达岭长城景区设置留言牌,请你在留言牌处写一段温馨得体的话,倡导有留言意愿的游客在此留言,以免胡刻乱画。说的是题目要求。写作时,注意符合题意,条理清晰,语言温馨得体。 点睛:“微写作”发端于“微博”,旨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微”中见精神,“微”中见个性,“微”中抒性灵。从形式上说,有微小说、微诗歌、微评论以及处理具体事务、交流情感志趣、传递具体信息的书信便笺、倡议启事等。  
推荐试题

①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人浩浩荡荡,挤满了社会前行的大道和小径,他们认识到读书可以进其身、光耀其祖先、繁荣其子孙。然而,读书之有益远不止如此。读书还能辨恶识善,远伪近真,减愚增智,祛俗养雅。读书使富者慈悲,令贫者坚毅,给美者锦上添花,为丑者雪中送炭。读书是求索者的通天路,也是苦难者的避难所。

②实际上,读书不但有益,而且有乐,从消遣到享受,什么口味都能满足。读书之乐多矣!

③读文学之乐,在于激潜情,兴愉悦,即使久隔数千年,遥距几万里,依然可以产生共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之气何其壮!“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杜甫对唐玄宗失望至极,对自己的命运也无可奈何,其膺何其愤!【甲】读文学之乐,还在于发现人性的复杂性、人世的可能性。曹雪芹之深奥,托尔斯泰之崇高,【乙】,无不令人喜而喟叹!青春期读言情小说,课余时读科幻小说,深夜里读悬疑小说,也颇惬意!

④读历史之乐,在于破获巨大的秘密,其陶然若勘探得矿,出土得物。春秋战国,风云际会,从而中原之上、江河之滨,制度的文明或野蛮得以水落石出,其影响远矣。秦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的能量,然而暴力并非万全,气量窄小,便不足以包容九州。明之灭,因官之腐败、民之颓废,而清之灭,则因为它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改革,以理顺内愤、防御外侵。读历史之乐,还在于知兴亡有数、盛衰必转,统治者结局难料。秦子婴乘白车,穿白衫,交出玉玺。汉孺子刘婴任王莽摆布,死于混战,葬于不明之土。

⑤读哲学之乐,在于以短暂之生涯考察永恒之宇宙,并研究人和宇宙如何相处,人与人如何相处,是智者之所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还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柏拉图推崇善,说:“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和威力上要远远高出于本质之上。”亚里士多德也推崇善,认为善就是幸福,是灵魂的一种活动。康德注意到自由的宝贵,说:“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哲学使人沉浸在宏大问题的思考之中,它所导出的欣慰是干净的、恬静的、肃穆的,甚至是豪华的,若太阳升起,玫瑰绽放!

⑥读神话之乐,在于它是原始性的创造、创造性的幻想、幻想性的经典,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读地理之乐,在于它显示这样一种现象:地理决定生活,生活孕育文化,文化反哺其民或反拘其民。它提醒着:人要选择环境,要把羊领到水草丰茂的地方去!读逻辑之乐,在乎它能有序推理,有力论证,并对荒谬的推理和论证做出非常有效的识别、揭露和反驳,从而使真理大白于天下,是一种使思维严谨和精密的方法。读人类学,读社会学,读心理学,读伦理学,读生物学,读数学,读物理学,读化学,都各有其乐。书如瀚海和群山,无乐不藏。凡读书之人,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一种独特之乐,足以使人沉醉其中。

⑦读书之乐,更多地源于纸质书。纸质书由草木所制,是生命之物。灵魂因纸质书而安稳,呼吸也为之而畅快。纸质书是宁和的,也是清雅的、温馨的,即使看一看它,摸一摸它,也觉得舒服。它的书脊、封面和封底,无不让人亲近,甚至仅仅一瞥,也令人怦然心动,使人留步,倾身,举手开卷。读纸质书,动容以吟,悟而首肯,是一种久传的风雅。读纸质书,如居推轩见竹之屋,如穿布衣或丝裳,如以紫砂壶饮茶,是一种不争自高的品味,且所费不多,何乐而不为呢!(有删改)

1.请给本文拟一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③自然段的【甲】【乙】两处分别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使其与上下文衔接顺畅(补写的论据不得包括本试卷中所有已经出现过的内容)。

3.第⑦段中,作者写到“读书之乐,更多地源于纸质书”。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①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②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③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放在窗台上,盒盖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内。

④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⑤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⑥“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⑦“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⑧“吃?……”

⑨“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⑩“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它们的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人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丝绸之路

二千多前,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所开通的贸易古道“丝绸之路”世界闻名,它作为中国和欧、亚、非国家之间的桥梁,为东西方的物质往来和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由于大量的中国蚕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 当时的“丝绸之路”南道可西行到现在的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最远可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一条路经过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尔,到达波斯湾头;如果从喀布尔南行,可以到达现在的巴基斯坦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道路系统,东西方频繁地往来。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罗卜等,大多来自西方。到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唐朝,“丝绸之路”最为繁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西亚和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源源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物产和技术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各地,像丝绸、农桑、造纸术、印刷术、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物质贸易的同时,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也曾十分活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前206-220)末就传入中国。开凿于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中,现存近1万平方米的壁画,反映了早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轨迹。据推测,佛教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新疆克孜尔,再到甘肃敦煌,然后传入中国内地。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大多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如今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9世纪之后,随着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在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这条传统的陆路古道逐渐走向衰落。到10世纪中国宋朝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很少被作为贸易的途径了。

“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漫长而久远,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乙】一带一路

20153月初,“一带一路”成为两会期间热门话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一带一路大事记: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要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场合公开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

——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5月19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启用。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APEC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 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创始成员国不久前在北京签署了政府间谅解备忘录。

——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开始运行。

——2015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亚洲论坛2015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双臂欢迎五大洲的朋友共襄盛举。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截至2015年4月1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7国。

1.【甲】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2.【乙】文为我们介绍了“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请概括中国政府为建设“一带一路”所采取几个具体行动。

3.请从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

(1)有人结合【甲】文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结合【乙】文给对上一个下联。

上联:以点连线,显古丝绸之路风采

下联:由面到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结合【乙】文的内容写了一副对 联的上联,请你还结合【乙】文给对上一个下联。

上联:互通互联促文化包容政治互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