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为了节约粮食,我校开展“光盘行动”。(吃光盘中的东西)

B. 站在季节的路口,感叹着生命如歌的谰语。(不真实的、骗人的话)

C.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表示永远不改变、不变心。)

D. “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B项“站在季节的路口,感叹着生命如歌的谰语。(不真实的、骗人的话)” 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谰语”在这里是褒义词。  
推荐试题



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②,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③石、怪木、奇卉、美箭④,可列坐而庥⑤焉。风摇其巅,韵⑥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①渴:潭名,指袁家渴。②泓:水深的样子。③诡:奇异。④箭:小竹。⑤庥:同“休”(xiū),树荫。⑥韵:和谐悦耳的声音。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标1处)

风 力 虽 尚 劲 然 徒 步 则 汗 出 浃 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若脱笼之鹄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 ①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D. ①予从州牧得之    ②渔人甚异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也   掠:        

(2)浪层层   鳞:

(3)若无穷 睨:             

(4)石而往有石泓    逾: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其长可十许步。

5.请分别指出甲、乙两篇游記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阅读文段《人生的老师》,回答下列小题

人生的老师

卞 杰

①少年梁实秋的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②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③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梁实秋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在办公室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就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乃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④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老师姓秦,乡间塾师。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被老师另眼相看。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将之作为“附学”。“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的,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

⑤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还有小说。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晚间无事,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侃,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⑥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

⑦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陈未冬。

⑧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怎抵得坚船利炮?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

⑨金庸功课好,作文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写作天赋。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⑩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累。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

⑪这三位文学大家的启蒙师,除陈未冬外,其余两位“已归道山”,一生籍籍乎无名。“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曷可胜道!”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师幼时的文学心灯。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他们仍要作文怀念,倾注深情。

⑫其实,不独文学家,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个或几个老师令我们感恩,并铭心不忘。

(选自《新青年》2015年11期)

1.选文写的三位老师性格特征鲜明,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

2.阅读第③段,梳理出梁实秋的心理变化。

3.阅读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你从这一细节描写中读到了什么?

4.阅读第⑧~⑩段,说说陈未冬给金庸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影响。

5.在写作中,过渡非常重要。请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写下来,简要分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