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②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已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1.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然后写了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高邮的鸭蛋,为什么标题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4.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5.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风民俗。

      名  称

   民  风  民  俗

    清明节

 

 

包粽子、挂艾叶

    中秋节

吃月饼

 

 

 

答案:
1.质细而油多蛋黄通红鸭蛋络子 2.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特点的熟悉程度,突出了作者作为高邮人的自豪感。 3.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端午的鸭蛋”做标题。 4.对家乡特产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令人怀念。 5.民风民俗:扫墓、踏青、荡秋千等 名称:端午节 【解析】 1.试题分析: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中“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两个句子直接写出了其特点。第2段主要是围绕着“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句话来写的。筛选概括即可解答。 2.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抒发情感,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此题答案示例如下: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表达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所以用“端午的鸭蛋”做标题。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这类题只要考生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能迎刃而解。 4.试题分析:这是采用间接抒情的写法,在叙述中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在描写中抒情,寄“情”于描写事物之中。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家乡的思念,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5.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类的习题,也是中考考查的内容之一。了解并积累中国的各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解答此类问题很容易。平时多了解、多积累就可以解答。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荷兰的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记录“朋友圈”了,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②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其目的是搭建人脉。如一位名叫迈克尔·梵·德·密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比如爱情)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③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消磨时间,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打入上流社会。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朋友圈”则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④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

⑤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古人旅游途中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1.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逻辑顺序    B. 时间顺序    C. 空间顺序    D. 因果顺序

2.选文第②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下定义    B. 举例子    C. 打比方    D. 作诠释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主要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介绍了朋友圈由古至今的变化过程。

B. “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中的“这”指的是留言页上写的格言、警句、诗歌等。

C. 第②③主要写男孩和女孩运用“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D. 第⑤段对上文起补充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