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课外文言文

揠(y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其人曰             ⑵其子而往视之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不长而揠之者

⑵其子趋而往视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苗则槁矣。

 

答案:
1.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 2.⑴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⑵代禾苗 3.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解析】 1.试题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趋”:快步走。 2.试题分析:“之”可作代词用,可作动词用,可作助词用。“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助词。“其子趋而往视之”是代词,代禾苗。 3.试题分析: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揠”“槁”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注意“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推荐试题

课内文言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山门于河              (2)十余岁  

(3)石兽于水中            (4)数小舟

(5)于沙上                (6)沿河求之,不亦

(7)转转不                (8)知其一

3.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道理: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