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文题一:我懂得了珍惜友谊

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写作中应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互相帮助的,受到表扬的,发生误会的……总之要通过你的写作,让人真切感受到你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文题二:我的自画像

要求:1.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好人物的形象,选用典型事例。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答案:
我懂得了珍惜友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年幼无知的小朋友长大成即将成为中学的学生,我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学习,懂得了孝顺父母,懂得了尊重他人,懂得了珍惜友谊…… 毕业在即,我将要与美丽的母校、循循善诱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分开,心里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 现在的六<2>班,有同窗六年的同学,也有同窗二年的同学,但不管相处了多少年,课室每天都荡漾着我们甜蜜的笑声,有的同学们称兄道弟,有的同学们结为金兰姐妹……就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族。 最难忘的还莫过于那次小学中最后一次的旅游,我们几个同学一组,玩得大汗淋漓,汗流浃背,十分开心,在吃中午中午饭时,同学们更是像一家人,大家争先恐后帮盛汤,这个说:“我来帮你。”那个说:“我来帮你。”团结互助的精神,在童年里留下深深的脚印。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比海更深,比铁更坚固。 学习的时候,离不开同学的帮助;做游戏的时候,离不开同学的合作;甚至获奖时,也离不开同学的掌声和鼓励……友谊是无声无色的,但它能体现在这些地方。 如果我没有经历六年级的生活,可能不知道友谊是什么,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快要和同学们分开了,我懂得了友谊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懂得了珍惜友谊!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的前半部分“我懂得了”告诉学生,写作以“我”为中心,写出“我”的真情实感,“懂得了”提醒学生选材时要注意材料的深刻性、典型性;“珍惜友谊”,这是告诉了材料的选择范围,不要超出范围来选择材料;从文体看,较为适宜写成记叙文,不过在写作时,可以以记叙为主的同时,结合运用抒情、议论等方式,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点睛: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材料,要能表现更为深刻的思想价值;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写作材料,力求写出真情实感;要学会精巧的写作构思,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波澜,给读者一个耳目一新的感受,来获得更好的评价。要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议论抒情性语言,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要注意不可过多。  
推荐试题

爱的尊严

王永光

①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②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④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我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⑤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⑥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⑦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⑧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__元钱丢给了男人。

⑩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可是我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头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他。

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地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___→嘲笑→____________→感动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2)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3.结合语境,说说第段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

4.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句中的词,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A. 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 配合     映衬  布局  层次

C. 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D. 映衬     层次  布局  配合

2.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3.所选文段采用的是                说明结构。

4.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河干    临:___________            (2)山门于河        圮:___________

(3)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物理    究: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笑曰    B. 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D. 其反激之力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