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依次填在文中横线句中的词,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A. 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 配合     映衬  布局  层次

C. 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D. 映衬     层次  布局  配合

2.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3.所选文段采用的是                说明结构。

4.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1.A 2.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总分结构。 4.第④段的说明方法:举例子 作用: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词义的辨析。做题时,只要我们注意上下文的意思,辨析词语本身的意义、使用范围、语意轻重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就不难解答。本题可根据词语与内容的对应关系来解答:(1)亭台轩榭——布局;(2)假山池沼——配合;(3)花草树木——映衬;(4)近景远景——层次。 2.试题分析:(1)确定事物说明文,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具体的方法: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本文就是,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还可以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来确定。(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取文本信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在中心句、总括句、过渡句等关键句中捕捉特征,筛选关键词。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③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但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本文在介绍苏州园林时紧紧围绕着“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进行说明。 3.试题分析: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文章第1、2段是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3、4、5段分别从“假山和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等具体事物进行说明。 4.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运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具体、形象、生动在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 点睛:说明方法作用。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河干    临:___________            (2)山门于河        圮:___________

(3)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物理    究: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笑曰    B. 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D. 其反激之力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