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忧憾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

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革一下,给屋顶加

点儿革,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地学

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

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

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

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

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

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

1.推动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B. “我”和老余的谈话

C. 瑶族老人的出现    D. 小茅屋的启示

2.选段中插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

 

答案:
1.A 2.“小茅屋(房子)的来历”或“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因淋了雨于是为过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解放军走后,为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间小茅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意思对即可) 3.引用陆游的诗,与小说的标题形成照应,小说的语言充满了诗意,表现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梨花精神)在人们之间传递并发扬光大。(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A项正确,主要因素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交代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插叙的事是:“小茅屋(房子)的来历”或“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因淋了雨于是为过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解放军走后,为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间小茅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3.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引用陆游的诗,与小说的标题形成照应,小说的语言充满了诗意,表现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梨花精神)在人们之间传递并发扬光大。(意思对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拉起车来,他还比一般的车夫跑得麻利,可是他不再拼命地跑。在扬弯抹角和上下坡儿的时

候,他特别的小心。几乎是过度的小心。有人要跟他赛车,不论是怎样地逗弄激发,他低着头一

声也不出,依旧不快不慢地跑着。他似乎看透了拉车是怎么回事,不再想从这里得到任何的光荣

与称赞。

在厂子里,他可是交了朋友;虽然不大爱说话,但是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再不交朋友,

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他的烟卷盒儿,只要一掏出来,便绕着圈儿递给大家。有

时候人家看他的盒里只剩下一支,不好意思伸手,他才简截地说:“再买!”赶上大家赌钱,他不

像从前那样躲在一边,也过来看看,并且有时候押上一注,输赢都不在乎的,似乎只为向大家表

示他很合群,很明白大家奔忙了几天之后应当快乐一下。他们喝酒,他也陪着,不多喝,可是自

己出钱买些酒莱让大家吃。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一一自己的路既走不

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做得对。朋友之中若有了红白事,原先他不懂得行人情,现在他也出上四

十钢子的份子,或随个“公议儿”。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他明白了这些

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在这里人们是真哭或真笑,并不是瞎起哄。

那三十多块钱,他可不敢动。弄了块白布,他自己笨手笨脚地拿个大针把钱缝在里面,永远

放在贴着肉的地方。不想花,也不想再买车,只是带在身旁,作为一种预备——谁知道将来有什

么灾患呢!病,意外的祸害,都能随时的来到自己身上,总得有个预备。人并不是铁打的,他明

白过来。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

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

像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拼命一一像

他原先那样—一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

条啊!

1.以上选段出自哪部名著?从作品的题目中你能读出哪些内容?

2.选文中的“他”对待拉车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你用一句话写出自己阅读这部作品后的感受。(可从主题、写作特点或语言中任选一个方面)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晚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失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念然曰:“尔安

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

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纪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善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样数小舟,曳铁纪,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咕,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底断款?

1.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射/不亦精乎    B.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果/得于数里外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但微____      (2)以酌油沥之____

(3)山门于河____  (4)非木柿____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顺流下矣②钱覆其口

B. ①其反激力②何陋

C. ①肃拜蒙母②反溯流逆上矣

D. ①笑遣之②钱不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体现卖油翁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都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