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             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①相信你的才思,抒写你的真性情,生花妙笔就在你手中;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答案:
开在心中的花 在冬天的许多清晨,我都默默地伫立在窗前,捧一杯热茶,一边呵气一边欣赏挂满窗户的冰花,我从没见过如此漂亮的冰花,那宽厚的枝叶,每一片都是鬼斧神工的作品,他们连接起来,成为一片花的海洋,无边无际,一直开到我心底最明亮的地方,冬天在我心底以来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季节,大多数人都以为冬天一词代表着寒冷,代表着沧桑,代表着凄凉,但就在这样一个季节,我心中盛开了一朵花,她的闺名叫友谊。 回望记忆,在我记忆深处一直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她时时刻刻都陪伴着我,为我驱走寒冷,为我带来光明,为我战胜黑暗,为我带来温暖,当影子逐渐敲开记忆的大门,一位女孩子便出现在我的脑海,她,一名平凡的女生,却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动容,她,一位冷漠的女生,却让我第一次刚到温暖。 回首,小时候的我孤僻,冷漠,自闭,从小到大一直对是我自己在陪伴我自己,直到打开了她我的心房,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在新学期的开始,老师将我只指给她当同桌,自此,我们便成为最不熟悉的朋友,在那年的冬天我感冒发烧,但家中空无一人,正巧她打电话问作业得知我发烧,便冒着大雪给我送来药,望着那冻得发紫的脸,我顿时泪流满面。 随着时间的流逝,伴着记忆的消失,我忘记了一切却只记得她。 开在我心中的那朵花,虽没有牡丹的雍容,吊兰的纤细,却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不如黄金般贵重,不如珍珠般明亮,不如宝石般尊贵,但它还是我心中的那一朵花,那一份难忘的记忆。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并且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本题目写作难度不大。在题目要求中,包含着写作思路: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也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写花的比喻义或者引申义:一些美好的品德或者思想。我们应该围绕着它的比喻义或者引申义来写作。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语段中,最好要出现“心中的花”或者对其进行解释,用来点题或者升华主题。 点睛:半命题作文让考生感到好写,能写出自己喜欢的文字,这有利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材料讲行写作。此半命题作文适合于各种文体,利于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更利于考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示语简单明白,涵盖的范围广泛,文题也让考生没有陌生感,容易理解,写起来不容易跑题。这样的考题体现了命题的科学性。  
推荐试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⑾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⑿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媛“实在很佩服”,第四段到第六段详细回忆了钱媛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媛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⑥学问高深

2.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划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

(1)他高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像猎狗般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⑿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胡珉琦

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

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

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什么可聊的了。

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⑾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⑿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

1.简要概括“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

2.第⑧⑨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微信的流行导致信息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此有哪些看法?